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为何古代名妓都多才多艺…
为何古代名妓都多才多艺…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
独立文艺批评 从远离红…
传承上海文艺精神的薪火
北京十五名文艺工作者获…
学生会文艺部工作总结范…
追问文艺的价值引领
浅析基层文艺团体应关心…
最新热门    
 
我看文艺批评:学学古人的真情、眼光和胆识

时间:2011-03-23 13:49:33  来源:不详
具眼”。这句出自薛雪的《一瓢诗话》,意即评论要有眼光。文学评论家要有双文学的慧眼,要有把握社会动向、总结人生真谛的独到眼光。

 

    如何才具有这一眼光呢?设身处地地看问题很重要。贺贻孙《诗筏》说:“看诗当设身处地,方见其佳。”平平淡淡的话,却道出评诗论文的最佳境地。文论家评诗论文,首先得走进诗文,把自己当作者或主人公,随之喜而喜,随之悲而悲。此时此刻,不知自己是身在诗文之外。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设身作杜陵。”也即设想自己是杜甫,这样就能看出杜诗的“情中景”。叶燮《原诗·内篇下》认为评诗之时要“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这样诗文才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设身处地,方见诗文之真美。作为文论家,光设身处地还不够,还要求有见识,即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要成为诗文的知音。

 

    “识”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诗文的精神命脉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要求“识其安身立命处”,优秀作品都有自己的神髓之所在,眼识高明者才能见出。叶燮尤其强调评论者的“识”:“无识则不能取舍。”此“识”当然不是指识诗文字句表面,而是识其命脉精髓处。当前的部分文学评论缺乏艺术的眼光,缺乏感悟美、评价美的能力。大量的文学评论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力,被媒体、广告、市场牵着鼻子走。

 

    另外,“无胆则笔墨畏缩”。这是叶燮《原诗》中的话,意即评论要有胆量。评论家光有真情投入有见识还不够,还要有胆量把自己的见识表达出来。无胆,评诗论文自然不能出彩,自然非大家气数。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说:“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其言其行在世俗人看来是“怪”、“痴”、“疯”,当然不可能为世俗之人所理解,更谈不上为世俗所接受和容纳。薛雪《一瓢诗话》也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是多大的理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