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是儒道释三教共通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的阐明,有助于理清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发生的脉络。汤用彤以此为切入点,透过纷纭的史料,以“返本”贯通众说,梳理出佛教与道家、儒家由冲突至融合的互动关系,从而打通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难关。
汤用彤认为“由末返本”是魏晋南北朝儒道释本末(体用)之争的实质。他通过对这一时期儒道释异中之同,同中之异的分疏,指出在返本(本体)观念上的会通是三教由冲突至融合的关键:“魏晋以来,学问之终的,在体道通玄。曰道,曰玄,均指本源。三玄佛法均探源返本之学。释李之同异,异说之争辩,均系于本末源流之观念。党释者多斥李为末,尊李者每言释不得其本。而当时又常合玄佛为道家,以别于周孔之名教。道训与名教之同异,亦为本末之别。”
汤用彤通过解剖返本问题,发掘出不同文化交互作用的规律:汉魏时,外来佛教以表面相合而与道教调和,附属道术为“佛道”;两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道因见不同而冲突,由此催生出“本末”之论以解决三教矛盾;此后三教会通理论渐趋成熟,佛教与中国文化因见真实相合而调和。由此,他总结出文化冲突到融合的三阶段理论,立论高远,文约义丰,堪称其学术精魂所在。基于这一文化视角他发现了佛教与儒道本位文化的融合对于催生宋明理学的作用。
汤用彤从魏晋玄学及三教关系的发展中,阐明了人生返本说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指引作用,并归纳出本末(体用)范畴的思想结构。而体用范畴的确立,构筑了后世道教哲学、佛学和理学发展及三教会通,乃至中西文化论争的基本诠释架构。随后,任继愈的《理学探源》及其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和冯契、汤一介先生的哲学史等著作都是在汤用彤所开启方向上的继续推进和深化。由此,三教关系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延续至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