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化研究奠定了广博深厚的基础。厚积薄发,自然不同凡响,故其著述虽多专论,但读之如饮醇醪,回味悠长,总会得到文字之外的启益。
仅在中国文化的视野里很难把握自身真面目,只在西方文化视野下也难深入国学。汤用彤把中西文化都放在更宏阔的世界文化的视野中去比较,既能入乎其中,又能超出其外,以作为“他者”的西学为参照物来反观自身,努力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这也说明在中国路径的探索上,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也不能全按传统模式,而应是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综合创新。在汤用彤开辟的研究框架基础上,学界从不同角度继续深究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特质,中国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日渐显扬。这说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学界对凸显中国思想自身特质的时代意义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
汤用彤关注的西学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涉及了整个西方哲学通史及其前沿领域。他从西方哲学不同学派切入,以历史比较方法叙述哲学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源流,着眼于探索中西哲学文化的双向诠释和会通,并提出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中西文化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不能因为两种文化的表面相同而强求一致,也不能因为存在差异而加以排斥,而应不囿于名相,寻求相通之处。这种“明其大异进而求其大同”(赵敦华语)的比较研究其实是中外学问的会通。由是,他既注意文化现象的普遍性,又注意其特殊性,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相互统一。他的著作、授课及治校方针都体现了上述精神。
汤用彤引介西学,首重其与中国传统精神相契合之处。因为他坚信真正属于真善美者必然超越东西方界限,而含有永恒的价值。汤用彤主张应当透过中西特殊历史文化的表象,来寻求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现代精神。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认为西方文化不但不违背民族文化传统,反而会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可见他不仅将西学作为一种客观知识介绍给国人,而且用西方的方法解析国学,并将西学精义化入国学,从而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文化理念,为现代中国哲学文化的重构做出杰出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