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
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闭…
佛教文化:谁在保佑我们…
佛教文化:谁在保佑我们…
戏曲渐成文化冷门 太原…
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
周飞战:江永女书文化的…
对话世界文明 太湖文化…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
金融危机下我国文化产业…
最新热门    
 
新文化运动使民俗成热门话题 民间文化得以发展

时间:2011-05-22 11:19:10  来源:不详
了更有利地搜集和宣传民间歌谣、引起学界兴趣,同仁们决定创办发行《歌谣》周刊。同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正式创办了《歌谣周刊》,周作人为创刊号拟定了《发刊词》。到1924年5月,征集到的歌谣、谚语、谜语等就达1100余首。到了1925年6月28日,《歌谣周刊》总共出版了97期,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注: 董作宾(1895年-1963年),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河南省南阳人。甲骨学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dongzuobin]四人负责编辑。起初,周刊是随着《北大日刊》附送的,自1923年9月第25期起,改为单独发行。《歌谣周刊》不仅是国学门征集与讨论歌谣的一个机关刊物,也是中国第一份民间文学刊物,发表的民间歌谣除新疆、西藏、热河外[注: 古地域名。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之西为河外。《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 东至河内。],几乎涵盖了全国各地,其内容以反映妇女痛苦生活的歌谣和儿歌为多,也有不少情歌、仪式歌(喜歌、丧歌等),还有一些时政歌谣以及长工歌、劳动歌等。形式上以只说不唱的民谣和曲调自由的山歌、小调为主,多从文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风土人情等角度对歌谣进行探讨和叙述。这本小册子一时成为当时研究民间文学的中心,也是收集蕴藏中国各地儿歌与民歌的一个摇篮。

《歌谣周刊》是在现代新文化运动中作为北大的学术刊物出版的,它又以周刊的形式持续刊载寄自全国各地的歌谣及其讨论文章,每期销售达千份,所以传播很快,影响很大。1924年1月30日,《歌谣》发行一年多后,歌谣研究会就迎来了一批新会员,他们中间包括傅振伦、董作宾、容庚、容肇祖这些后来都卓有建树的文化学者,连远在法国[注: 法国(La France),全称为法兰西共和国,现在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和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留学的刘半农也申请加入了研究会。从会员分布的十多个省的情况来看,一场关注搜集、研究讨论民间文化的歌谣运动,在全国逐渐形成,并形成气候。除去这本《歌谣周刊》之外,歌谣研究会还出版了一些歌谣小丛书,如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歌曲甲集》和董作宾编的《看见她》等,都是作为平民文学丛书形式出版的。

笔者手中存留有二、三、五、六集《歌谣周刊》,均为上海中华书局作为“平民文学丛书”印刷,前面是“歌谣集例言”,后面是“本集投稿者”。其中尚有版权页的第六集印刷时间是“民国十七年[注: 该词条暂无摘要-qinian]八月三版”,也就是1928年,而初版则为1924年2月,四年多的时间居然连续三次印刷,可见这本小书在当时也是颇受大众读者欢迎的。

当年搜集的都是些什么歌谣,不妨摘录一二看看:

《吃肉》(黑龙江)庄稼人,尽穿老破袄。一天三回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