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哲:民歌传承不能只停…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查明哲:《我那呼兰河》…
最新热门    
 
毕晓哲:北大清华校长满口网络语没有多大价值

时间:2011-07-07 10:29:42  来源:不详

当天上午,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同时毕业。毕业典礼上,两所高校校长[注: 校长正文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综理全校的校务,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的讲话更是成为亮点,他们都用了当下流行的网络语,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大呼过瘾。在毕业典礼中,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到了人人网、说话引用了凡客体。北大校长周其凤用了“浮云[注: 浮云(fú yún)一词为多义词,基本解释为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另外,浮云一词还有其他几种比喻义和引申义。同时,浮云也作为一些专有名词使用。]”、“伤不起”(7月5日《法制晚报》)。

 

  两位名校校长在本校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可谓出彩,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然而,笔者以为,一堂再生动的毕业典礼课,其作用和教育功能终究[注: 终究:始终,多少有点的意思。-zhongjiu]有限,还是不宜夸大的好。

 

  可以肯定的是,再生动、再贴近实际,甚至网络性语言和流行性语言丰富起来的毕业典礼演讲,与大学教育质量以及学生今后成功与否没有直接联系。如果说是校长的信手掂来也罢,问题是我们更担忧这样的“狂飙网络用语”是校长们挖空心思、“精心准备”的结果,这样的激励效果和蕴含的教育实质就有难以持久的嫌疑。形象些说,“炮制”一篇生动的演讲并不难,但演讲模式再新颖、再能打动学生的心,也只是一时的,也是暂时的,它并不会直接转化和反映到教育中去,更何况这些学子们也估计就是四年才聆听这样的一次“教诲”。如此“稀缺”,能有多大意义呢?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