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汤用彤:昌明国粹 融会新…
汤用彤:昌明国粹 融会新…
红楼梦的“原生态”读本…
“红学”家周汝昌之兄周…
石破天惊 红楼梦醒——…
周汝昌:一卷《红楼》触…
金运昌:北京希望《富春…
周汝昌谈书法“久传之秘…
最新热门    
 
周汝昌:《红楼梦》真正的文化主题

时间:2011-07-14 11:13:19  来源:不详

我们很想知道的,是西方是如何看待“红楼一梦”的。他们未必能看得对,懂得透,但是我们用不着轻薄和哂笑,因为需要“反顾”一下:我们中国人自己,是否已然看得懂透了呢?我不知哪个最狂妄之辈才敢这样正面答言。

中西文化各种观念上的差异,在《红楼》西译上也显示得十分有趣。如英国著名翻译家霍克思(David Hawks)英译“好了歌”为Won Done Song,应该赞许匠心独运,真算难为他了(但从学术上严格考求,并不等于说这就十足完美地“传达”了原文了。“了”,不仅是“完了”、“了结”义,而且更是“了悟”义为重。不要说佛经术语,连诗家也常用此类“了”字义,如黄山谷“痴儿不了公家事”即其例)。但霍克思却把宝二爷的怡红院硬是译成“怡绿院”,而有学者又“返”译为“快绿院”——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认为非此不合西方观[注: 古代方观简介 [清]字叶宾,号伊人,浙江嘉兴籍,侨寓乍浦。善写兰,笔致秀逸,得郑思肖遗意。著有群鸿阁诗存。《龙湫嗣音集》 现代方观简介 姓  名:方观  性  别:男民  族:汉族籍  贯:山西阳曲-]念。此种例子更是令人小中见大,也最“发人深省”。单就这两个色调,在中西方读者说来竟也有如此巨大和“相反”的文化联想与审美感受!遑论整部的《红楼》与整个的雪芹头脑心灵了!我不知道霍氏是怎样理解“怡红快绿”的,他是否读懂这四字的注脚就在于院中景物主眼的“蕉棠两植”——而蕉是象征黛玉,棠是象征湘云。霍先生硬要将“红”变“绿”,是个对全书制造了一个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大麻烦问题。

其实,霍氏是很聪明的,他既然主张该把怡红院译成“怡绿院”,必然引发一种连锁后果:那么,“红楼梦”的那“红”,又待怎样翻译?是否也得译成“绿楼梦”?他大概意识到这很麻烦,所以就连“红楼梦”的书名也避而不用,干脆是“The story of the stone”了。

“红楼梦”这三个大字,首先就是不可译的中华文化的诗的语文和[注: 文和,男,1963年11月出生,海南万宁人,汉族,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美学概念。Red Chamber Dream或者Dream“of”or“in”the Red Chamber都使西方人困惑,只单说那“Red Chamber”,已然即是一种不可思议、莫名其妙的怪名堂了。所以“Red Chamber”根本不能传达“红楼”二字对中华本民族的有文化、有学养的读者所引起的艺术效应,“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呀!

Red Chamber固然令人很不满意,可是话还得“说回来”,毕竟未离大格儿,还是主观上力求忠于原词的。到后来,却又出来了一个Red Mansions,这就益发令中西方读者一起茫然了。推想起来,那是否要把“红楼梦”理解为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