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从高考作文想到创新人才…
【人才史话】韩非子的用…
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
春秋战国的人才流动
人大校长纪宝成:培养人…
马博敏委员提案呼吁:加…
人才史话:大量引进海外…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
连环画会“绝后”吗?—…
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
最新热门    
 
人才会客厅:好苗子,抢来之后怎么办?

时间:2011-07-22 09:49:33  来源:不详
    沈荣华:首先,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我国教育目标的导向过分重视智力教育,忽视人格、心理、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切实改正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升学轻发展、重因循轻创造、重书本轻实践的落后观念。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实行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再次,提高教师的水平。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缺乏世界级的“大师[注: 大师,现在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因其意义比较广,还有佛的十尊号之一、官名、学者专家的尊称、对年纪大的老师的尊称等。]”。培养和引进一大批世界一流教师,是我国大学发展、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李越:目前招生体制的问题,的确存在把人招进来就完事的现象。因为招生人员很多都是“临时工”,并不具备稳定性和全面性,一般只对招生环节负责,对学生未来就很少关注。所以学校在招生理念上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念,把招生和人才培养相衔接。在招生环节中,更多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人才培养有一个延续性,才能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持续发展,并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