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文博界称“现代文学经典…
上海:“矛盾”中找“交…
浅谈校园文化市场化的矛…
大书城的自白:一般图书…
浅议《红楼梦 》中表现…
宋子文晚年与蒋家之恩怨…
4月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
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
晚清女学中的满汉矛盾─…
最新热门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时间:2011-9-6 18:48:20  来源:不详

在中国历史[注: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上,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大规模地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予以审视开始于近代。这种审视表明:第一,本土文化第一次成为认识对象,上升为问题,因而不可能再沿着原有的运思方向自然进展。第二,这种认识是借助于“他者”进行的,古今问题由此变成中西问题。因而第三,不管认识结果怎样,结论何如,都已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反思”或“观照”,更是一种重新选择。第四,正是在中西文明对话的语境中,中国路径得以呈现了。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早年的梁启超信奉师说,跟随康有为[注: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呼吁孔教是中国的真教。后来,基于对宗教束缚人的自由的认定和对孔教的排斥,梁启超不再赞成康有为通过保教来保国的做法。然而,与老师异曲同工的是,他将文化视为一个群体或民族的精神遗传,在精神遗传中通过个人与群体的相互熏染来增强利他心、爱国心,以此强化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早在1901年就先于邓实、章炳麟[注: 章炳麟(1869.1.12-1936.6.14),字枚叔,号太炎,又名章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古文经学家、思想家。]等人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与此同时,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通过庄子的“齐物论”,章炳麟反复告诫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包括章炳麟在内的近代国学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坚守表明了本土文化的立场,他们的这种本土文化的鲜明立场是建立在对西学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的,是基于全球多元的文化语境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在充分了解“他者”以后的一种重新选择。在他们看来,中华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