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科学需要伦理的引…
《科学》社论:科学与伦…
学者谈文艺节目低俗之风…
《自然》:科学家揭示气…
王震征战南阳:蒋介石制…
李春阳:不要轻易丢失汉…
苏叔阳:文学是电影的灵…
陈燮阳:半个世纪的回归
《自然》:科学家成功测…
暴利与朝阳:被误读的出…
最新热门    
 
严阳:科研不该成为教师的压力

时间:2011-9-16 12:54:02  来源:不详
此你就不会感到奇怪。眼下,教育科研的形式几乎只剩下了一种——在公开发行的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它是教师职称晋级与考核的重要依据。比如,每年暑假,有些学校会规定每位老师要交两三篇论文;晋升某一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职称,必须在什么规格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当本该是“自觉行为”的教育科研,成为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与自己的荣誉和工资待遇紧相联系(事实上,“公开发表”又因为僧多粥少并不容易)时,怎么可能没有压力?

 

教育科研的形式应该多样化。除去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之外,教师针对某些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展开研讨,是不是“教研”?平时,教师间就教材、教法、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交流与沟通,是不是“教研”?听同行授课,提出宝贵意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成败得失,是不是“教研”?撰写“学术论文”之外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随笔”之类,可不可以也算是“教研”?如果能够摈弃那种将“教研”狭义化、机械化、功利化的思维和做法,是不是有利于教师们轻装上阵搞教研?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还应努力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支持。眼下,各种培训和进修相当频繁——几乎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举办“校本培训”一类的活动,可这类培训是不是切合了教师的实际与需要?假如这类辅导并非大而不当的空对空,而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及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不是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的“教研”信心与能力?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