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宋志明:温国学 说诚信
李永明:从请柬看党的生…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竟…
江西民间艺人以发为丝刺…
马涤明:中国有多少“故…
《清明上河图》里究竟有…
张春波:清明谈柳
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惟一柳籍北伐烈士湮没8…
明代鸿儒周洪谟后裔办清…
最新热门    
 
清明:祭祀与踏青偕行,中国人的诗画人生

时间:2011-10-17 9:26:36  来源:不详
礼制。   
       

    按照古代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点上香烛,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这也就是老百姓所谓的“烧香神知,上供人[注: 供人,北魏女官官名,地位相当于外廷四品官。-gongren]吃”。这期间的祭祀活动后世往往还伴随着郊游踏青。因为从节气上清明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大地复苏,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正好顺应天时,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一个冬季的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   
       

    祭祀的凝重与踏青的休闲本是一对矛盾的情感,却在清明节这里结合在了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人对于生死的理解。荀子在其《礼制篇》中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所以祭祀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内心的“诚”,由诚才能与祖先的神灵相感通,进而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否则便成了做给活人看的演戏,徒有其表而已。   

       
    中国是一个最为推崇孝道的民族,孔子在解释何为孝的时候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管是三年的斩衰之服还是三月的缌麻之服,一旦服丧结束,对于逝去亲人的哀戚之情都要有所节制、回归正常生活。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死亡并不是最终的消灭,只是一种离开;生是死的延续,而死是生之外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祭祀则是一种沟通阴阳两界的方式和途径。   
       

    对照来看,不论是佛教[注: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fojiao]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还是基督教的天堂地狱原罪救赎说都与之不同,所以二者皆不需要祭祀的中介和沟通。由此而来便是其伦理关系的不发达。与中国人九族五服的庞大亲戚系统相比,西方的人际关系要简单得多,上不过祖父母,旁不过堂表兄弟。当然,由于一胎化政策的实行,我们原有的伦理关系也已遭到极大的破坏,进而摧毁着中国人原有的意义世界。   
       

    清明节对于祖先的祭拜不再是一种生死离别的哀戚,而是一种阴阳沟通的喜悦。正是在这一生死可以对话的家族时空连续体中,每一个人为自己定位进而获得生命的意义安排。所以“清明”不光是天地的生机萌发,更是家族的生命延续;不光是气候的风轻云淡,更是社会的海晏河清。只有一个清明的社会才会给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