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张梦阳:做学问的目的
严阳:科研不该成为教师…
《向阳湖文化丛书》首次…
中国作家如何向内心走
王震征战南阳:蒋介石制…
李春阳:不要轻易丢失汉…
苏叔阳:文学是电影的灵…
陈燮阳:半个世纪的回归
暴利与朝阳:被误读的出…
最新热门    
 
何向阳:瓦之碎

时间:2011-11-24 11:40:10  来源:不详

 

 

 

对于我们这一代城市出生、长大的人而言,关于瓦的记忆是破碎的。如果不是1969年,3岁的我随父母下放至乡村的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可能我的记忆里,连瓦的碎片都找不见呢。也已经20多年没有回过那个山村了,伏牛山的秋叶掩映的村落还是那么静寂吗?幼年的记忆中只有打谷场上的保管房是瓦房,还有小水街上的小学校。村子里一色的草房,包括生产队调配给我们一家的三间草屋,每到晚上房梁上总有什么爬动的声音,窸窣地响,村里人说老屋的蛇是养房的。留在记忆中的是抱着妈妈睡着的我,小小的蜷曲的身体,隔着时光的我看着她,仍然能够感到那种对于黑夜的焦虑。没有灯,就像没有瓦,一直用着的是由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照出的光,那光在白墙上一闪一闪的,照出这个简朴的家。一张书桌,还有三个坐在“灯”下手持书本的人影,我的两年小学就是这样念出来的。4年之后回城,那个草屋不可能带走,远远的,虽然与别人家的屋子连成一片,却有些孤零零的样子。19岁再去,已念到大学的我站在后坡上,第一眼看到的老屋有些陌生,它翻新成了三间瓦房,新的瓦给人一种隔离的感觉,我凝视着它,听着它传出的新主人的卡式录音机发出的强烈音乐。那晚我们一家没有在村子里住,在乡亲家吃完饭就回了城。那个老屋就这样漂走了,在无可测量的时光中。

 

    上世纪90年代,因写《思远道》一书,我在河南[注: 河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