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张雪莹:网络语言的尴尬…
从“咆哮体”到“淘宝体…
文化推动造词游戏:网络…
2011“汉语盘点”年度字…
初探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
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青年…
探析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
清华大学教授:网络“审…
专家析网络语言:“亲”…
亲字泛滥几乎替代你好 …
最新热门    
 
淘淘网络课 学习更快乐

时间:2011-11-25 12:16:58  来源:不详
校教育改革”的作用。

 

“昙花”还是“铁树”?课程质量说了算

 

    尽管国内网络公开课刚刚上线就受到了公众热捧,各高校也在紧急加快课程“上网”步伐,但如何缩短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过程,又快又好地打造一批能够真正引领先进文化的精品课程成为很多人热切关注之后的冷静思考。

 

    坚持严格的准入机制成为建设高水准网络课程的必要条件,不能让其走上形式主义的建设道路,成为高校之间互相竞争“政绩”的指标之一。樊富珉教授认为:“网络公开课程的选择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讲述问题的普遍性和突出性;二是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过实践教学检验;三是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积累,不能‘临时抱佛脚’即时开讲授课。‘上网’的课程必须要慎而重之,能真正体现出课程的价值所在,这样的网络课程才不会昙花一现。”

 

    同时,在网络课堂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极力避免“以点击率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好的课堂追求的绝不应该是轰动效应和点击率,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受关注程度难免有所不同,单纯以点击率进行课程评价极易导致课堂娱乐化等弊端,如何对“上网”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未来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而要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网络公开课程,长期的建设、踏实的投入也成为了抓手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