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代诗文集汇编》史学…
吟咏诗文滋味长——全国…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
宋太祖的武略VS李后主的…
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会…
最新热门    
 
诗文哪会随意得——“一秒钟变诗人”现象析

时间:2011-12-13 12:09:52  来源:不详
名城青岛,西依世界风筝都潍坊,南傍日照,北依渤海, 是联接省会济南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度超浓缩的语言,以有限词句言无限情韵,营造出灵动幽远的世界。文学艺术强调托物言志、感物起兴的审美特征在这种文学形式中被表现为极致。那种仿如“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读不尽、品不完的情致,让人似有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在《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中那样仍未尽言之感。

 

  此种精粹如何得之?“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黄庭坚[注: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此言也许可作真解。“生花妙笔”源于笔随心动,源于隐匿在词句背后那颗跳动的心。然而,笔随物动(从电脑技术出发) ,得之为何呢?由“宋词密码”一蹴而就的宋词,数理逻辑的创作依托,由物(词)及心(意)逆向而行的创作路径,使其只能停留在物(言)的层面,只能描摹诗词之状貌,与宋词母体形差毫厘,神谬千里[注: 高骈-高骈(?至八八七),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后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并且,这种模式化规律化创作扼杀的正是当下文艺创作中本已匮乏的原创力。更重要的是,对于众多对宋词等古典文化懵懵懂懂却心向往之的青少年,技术对艺术(文学)的无情祛魅也许将彻底拆毁这个群体可能留连的诗意世界……如此“宋词密码”果若流行,将如何解构我们的文化?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