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樊锦诗:一生敦煌情未了…
樊锦诗:一生敦煌情未了…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樊锦诗:驻心大漠护敦煌
台湾诗人郑愁予在珠海诵…
诗:生命关注与文本实践…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
最新热门    
 
樊锦诗:一生敦煌情未了(2)

时间:2012-1-6 11:41:10  来源:不详

1965年9月30日,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徒步列队进城,最前者为樊锦诗。

理想的坚守者

为什么来敦煌,面对别人无数次追问,樊锦诗总是说,是那个单纯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他们这一群人。“不单单是我,我们那代人都这样。”

张大千[注: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震惊于精美的石窟艺术,于1941年和1942年先后两次来敦煌,潜心临摹洞窟内壁画,随后,前来采风的人很多,留守的人很少,他们的行为不难理解。

常书鸿先生,留学巴黎学习绘画,倾倒在西洋文化。他在塞纳河畔[注: 塞纳河是法国北部大河,全长780公里(485英里),包括支流在内的流域总面积为78,700平方公里(30,400平方里);它是欧洲有历史意义的大河之一,其排水网络的运输量占法国内河航运量的大部分。]的旧书摊,首次看到《敦煌图录》时的“惊鸿一瞥”,从此许诺,舍弃一切侍奉艺术。他的半生坚守由此找到动因。

我总觉得,樊锦诗,除了那个单纯的时代环境,除了受老一辈“敦煌人”的精神感召,总还有些别的原因。

直到看到她办公桌上那两本重达10斤的8开本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才找到一些答案:她一直希望能在考古方面做出一些成绩。

1962年,樊锦诗随宿白先生到敦煌莫高窟[注: 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实习。宿先生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创立者。他提出运用考古学全面记录的方法记录下石窟全貌,为石窟保存科学的档案资料。

“我来这里的任务就是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完成老师交待的考古任务。报告写不好,我始终没有很好完成本职工作,所以一直觉得很歉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