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台湾诗人郑愁予在珠海诵…
诗:生命关注与文本实践…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
最新热门    
 
樊锦诗:驻心大漠护敦煌

时间:2010-5-14 12:29:50  来源:光明日报

  “你彻底爱上他了,你还想别的吗?”

  说话间,72岁的樊锦诗身体前倾,眼里闪耀着光芒。

  她爱上的“他”,叫敦煌莫高窟。他们之间的“厮守”将近半个世纪,不离不弃。

  令这位敦煌研究院院长感到欣慰的是,她的“爱人”变得越来越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莫高窟受邀在城市足迹馆和甘肃馆布展。

  长于上海的樊锦诗很珍惜莫高窟艺术在故乡亮相的机会。经与上海世博局商定,选送1件五代至宋时期的木雕六臂观音像,4件唐代彩塑和5件唐代写经共计10件珍宝入驻世博会,还复制了3个洞窟。她护送这些国宝奔赴上海,并参与了展厅的布置。在她看来,世博会和敦煌之间有着隐隐的呼应——

  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际会,它面向未来,生机勃勃;而敦煌是历史文明的积淀,它守护过往,孕育久远。一个是象征当下的文明,一个是代表过去的文明,这两者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朝向不同,却都体现着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创造、参与和共享。世博会在这三方面的表现自不待言。敦煌作为历史上牵起丝绸之路两端的“咽喉之地”,创造过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通的奇迹。

  不过,担心接踵而至。这次参展等于是给敦煌做个大广告,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游客直接前往敦煌参观。但由于莫高窟保护的特殊性,大量游客的涌入将对壁画造成毁灭性的损害。樊锦诗说曾经做过实验,让40个年轻人一起进到某个洞窟,仅半个小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增加了5倍,相对湿度增加了10%,温度上升了4摄氏度。

  “既要弘扬莫高窟的灿烂艺术,又要保护好这份世界遗产,不当历史的罪人,这是个两难!”樊锦诗说,她经常忐忑不安,睡不好觉。

  所以,她有时会急躁,挠头,满头银发如飞雪,在空中滑出弧线,实在憋不住了还要骂人。但更多的时候她喜欢开玩笑,笑起来像个孩子,尽兴又有几分羞涩。

  她说开会休息时经常有人跑过来问:“你是樊锦诗啊?”她点头说是。来者满脸惊讶:“你就是樊锦诗啊!”她揣测,这个人肯定在想:怎么是个女的?

  就是这位老太太,紧握男人传来的接力棒,用女性的坚忍驻守敦煌,用女性的柔情温暖着荒漠里的艺术宝藏。男人成了坐标,勾勒出她的人生轨迹与生命传奇。

  常书鸿:精神偶像

  常书鸿,满族,1904年生于浙江杭州,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5年秋,他在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上,看到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震撼不已。随即放弃在法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在战火中创办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历经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始终以修复保护莫高窟为使命。

  樊锦诗知道常书鸿这个名字,是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期间,《人民文学》杂志上刊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主人公尚达的原型就是常书鸿。常书鸿对艺术的忠诚、对事业的执著让她心生景仰。

  1962年毕业实习,她和其他三名同学被委派前往敦煌。她见到了常书鸿,第一印象是这么一个大人物,怎么像个农民?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有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这么一个大人物,怎么像个村姑?

  也就是这次,樊锦诗体验到了敦煌生活的艰辛。没有电灯,井水又浑又苦,房子是土块垒的,门都是透风的。由于房间里没有卫生设备,她深夜到外边上厕所,刚迈出门,就看到黑乎乎的一只耳朵在摇。她想,是狼吧?心头一紧,急忙回屋把门拴上,一夜没睡好。凌晨实在憋不住,想想狼也该走了,起床一看,是头驴。

  这个晚上,让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樊锦诗苦不堪言。但第二天迈步进入洞窟参观学习,她一下子就“呆了”。

  这似乎是初到敦煌的参观者的共同感受。常书鸿在文章《我和敦煌》里写道:

  ……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

  和自己的精神偶像常书鸿一样,樊锦诗也感受到了什么叫惊心动魄:“每个洞窟美不胜收,越看越有味儿,一个跟一个都不一样,太好看了,太有意思了,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爱”有时要付出代价。由于水土不服,实习期尚未结束,樊锦诗提前回京了。第二年,她大学毕业,常书鸿写信到北大要人。樊锦诗勇敢“接招”,毅然来到敦煌。她不顾家人反对,父亲给学校写信抗议,她偷偷把信藏了起来;她也不顾自己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