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台湾诗人郑愁予在珠海诵…
诗:生命关注与文本实践…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
最新热门    
 
樊锦诗:驻心大漠护敦煌

时间:2010-5-14 12:29:50  来源:光明日报
从小体弱多病,和双胞胎姐姐不足月就出生了,落下一个动不动就发烧、晕倒的毛病;她还不顾已有了心上人……

  樊锦诗坦言中途想过“跳槽”,挥别敦煌,这时常书鸿的身影就会伫立在她的眼前。“当年,常先生在巴黎画坛很有地位,喝牛奶、吃面包、住高楼,但是他却心甘情愿地来到敦煌过着像西北农牧民一样的生活,这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保护好敦煌艺术!他能做到,我觉得我也行。”

  曾经的苦,她忘了,或者不愿再提,但是她记得那些“甜”。比如说常书鸿经常邀请年轻人到他家吃饭,“他的红烧肉烧得很好”;1981年中秋节,敦煌通电了,“这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喜事”;更让她震撼的是1995年夏天的一段经历。

  据史料记载,公元366年的一天,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从中原云游到敦煌,面对三危山参禅入定。当他睁眼时,只见对面的山上发出万道金光,似乎有千佛现出。乐僔大为震惊,心想是自己的虔诚得到了感应,决定开凿洞窟,住下来修行。以此为发端,洞窟越来越多,历经好几个朝代,成就了当今的莫高窟。

  夏天是敦煌的雨季。1995年,樊锦诗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天傍晚,她现场监督工作人员垒沙包,以免莫高窟受到洪水的侵害。“这时我觉得余光里有亮光,一抬头,好家伙,天上整个都是金色的,金光万丈,耀眼,太壮观了!一会儿就没了,我就看到过这一次。”

  无独有偶。常书鸿在跟日本友人池田大作对谈时,提及上世纪50年代,他也见过这样的情景:“……三危山的背后是渐渐变暗的天空,前方是暗淡的呈茶色的沙漠,唯有照在三危山上的夕阳显出极为清晰的金黄色。在带状的金黄色背景下,山脉看上去宛若千尊佛并列而坐。”

  或许,敦煌以这样的方式回馈着孝顺她的“儿女”——常书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樊锦诗被誉为“敦煌女儿”。

  王圆箓:反面典型

  王圆箓,即王道士,祖籍湖北麻城县,生于陕西,在酒泉入道修行,后云游到敦煌。1900年6月,他揭开了莫高窟藏经洞的秘密。敦煌的大量珍贵文物经过他的简单交易流失海外。

  “不做王道士!”

  刚走上领导岗位,樊锦诗就给自己设下了这样一道心理防线。

  尽管时代已经是天壤之别,“王道士那时国难当头、国运不济,现在奥运会、世博会都在我们国家举行了,完全是两回事。”但樊锦诗说,新形势下有新问题。

  对世界遗产,有个通病是“重申请、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这个“病”也传染到了莫高窟。

  1998年,有关部门计划将莫高窟和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理由是通过现代资本运作提升莫高窟的旅游价值。刚刚就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顿时傻了眼,“这不是要把这些洞给卖了吗?”

  她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抛却了学者的风范、女人的矜持,据理力争,拍了桌子,骂了人,硬是把这场风波给平息了。

  她担心留下骂名,“世界上只有一个莫高窟,他出了什么问题,我是要承担责任的。”但同时她更清醒地意识到,莫高窟不姓“樊”,“在莫高窟保护上不能有‘我’,否则就麻烦了。”

  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次面对莫高窟的九层楼,樊锦诗说这些字眼就会在脑海里闪现。

  研究院要建办公楼,她主张选址和九层楼要保持距离,并且叮嘱建筑设计师:你不要想通过这栋房子来突出你的设计风格,而是要想着怎么跟莫高窟相协调,没有你自己,只有莫高窟,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能耐。

  但是,“不做王道士”,不等于闭门造车,与国际上不相往来。

  她很清楚,莫高窟的这些洞都有“病”,要及时治疗。她与古遗址保护经验丰富的美国盖蒂保护所取得联系,经过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如今的莫高窟已经形成了从外到内的系统保护网络。

  彭金章:执手爱人

  彭金章,河北肃宁人,1937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63年至1986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后供职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樊锦诗和彭金章是同班同学,毕业前他们就相好了。结果分配工作时,彭金章去了武汉,樊锦诗到了敦煌,天各一方。

  樊锦诗说他们约定,自己在敦煌“玩”三年,把壁画、彩塑看个遍,就奔向武汉,两人成家。

  期限到了,彭金章没见着人影,就赶往敦煌。看到朝思暮想的恋人,彭金章傻眼了:“变土了,哪像在北京读书时候的样子。”他们一起看洞窟,彭金章再次傻眼了,但他没有留下来的打算。而樊锦诗心里在打鼓,她跟莫高窟有感情了,难言离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