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孙中山称谓历史渊源 这…
孙中山称谓历史渊源 这…
孙中山称谓历史渊源 这…
陈寅恪铜像中山大学落成…
中山国古墓葬船坑罕见 …
中山国古墓葬船坑罕见 …
中山国古墓葬船坑罕见 …
神秘的中山国(2)
神秘的中山国(1)
3月12日 《四库全书》编…
最新热门    
 
孙中山称谓历史渊源 这个名称带有亲日色彩?(3)

时间:2012-3-25 9:36:15  来源:不详

三、“中山先生”称谓被广泛认同的历史背景及启示

一代伟人孙中山逝世后,众多名流精心撰写挽联来追思他的功业和品格。其中有两副挽联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山先生”称谓的特定涵义和广泛流传的时代背景。其一为章太炎所撰:“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其二为孙纶襄所撰:“愤异姓凭凌,率同胞拯救,艰难险阻,卒抵于成,民族论勋名,与刘邦、朱元璋[注: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讳元璋,汉族。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并传千古;主国际平等,争天赋自由,奋斗强权,决然至死,近今数贤杰,后列宁、华盛顿唯公一人。” [15]前者再度将孙中山与近世的洪秀全与前明的朱元璋做了比较,可以说与作者先前为《孙逸仙》题写的《序诗》一脉相承;后者借助更宽广的视角论定孙中山的勋名,立论尤显精辟。孙纶襄的挽联充分肯定了孙中山作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反抗国际强权、争取自决自立斗争杰出代表的历史地位,但在高度颂扬孙中山作为汉民族英雄这一点上,则与章太炎一联并无二致。这正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共识,也是加诸于孙先生头上的“中山先生”称谓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时代背景。

或许今天会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只需要强调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就足够了,何必一再刻意突出他作为汉民族英雄的形象呢?事实上,早就有人怀疑霍去病、岳飞、文天祥头上的那顶民族英雄桂冠了,认为称这些人为民族英雄会不利于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其实这种逻辑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在漫长的交汇碰撞过程中逐渐融通凝聚形成的。在此之前各民族之间特定时期内的矛盾和斗争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无法掩盖也无须掩盖的——在宁远大捷中一举击毙努尔哈赤[注: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的袁崇焕将军墓地,能够在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始终保存,不正说明满洲上层也认同袁崇焕是一位真正的汉民族英雄吗?具体到晚清时代发生的满族统治者与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国内民众之间的严重民族对立和冲突,则有着极为复杂的现实原因和文化背景。虽然满洲八旗入关定鼎之初大肆杀戮汉族民众的血腥历史,为满汉民族关系投下了长期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在康雍乾三朝的一片盛世气象中,满汉民族矛盾似乎已被淹没在花团锦簇之间。关于乾隆皇帝本属汉人血统的传说虽属无稽,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汉族群众对这位高度汉化的皇帝的认同。然而正是从乾隆统治的中期开始,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再度引燃了民族矛盾的余烬,使其由少数知识分子的书斋迅速蔓延到下层社会,其标志就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又称洪门)的创立。[16]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也以“反清复明”相号召。鸦片战争[注: 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