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李启明:有感于鲁迅“不…
学者萧放谈当代中国灯会…
引文动机挖掘 定性定量…
中国学术论文如何打好“…
我国发表科技论文数世界…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看中国科技论文的一喜一…
教育部:不以论文数量论…
从马衡论文物真假说起:…
最新热门    
 
论文数量不再是“硬杠杠” 复旦大学力推学术评价“代表作”制度

时间:2012-3-29 12:29:33  来源:不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张巍是“代表作”制度的首批受益者之一。2010年,39岁的张巍凭借3篇“代表作”破格晋升为教授。而在以往,必须有1本专著、10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其中2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2个省部级以上的项目,才有资格申报教授。张巍告诉记者,仅10篇论文这条“硬杠杠”就会难住不少人。以他自己的研究为例,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诗歌与哲学的古老纷争——柏拉图[注: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哲学的思想史研究》,需要阅读大量古希腊文的经典文献和后世[注: 简介阿拉伯文Ahirat的意译。伊斯兰教信奉的在现实世界毁灭后永存的彼岸世界。 宗教意义 “信后世”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多种外文的注疏,这项研究从他读大学时就已开始,到论文最终成熟并发表,前后花费近十年时间。

 

    “十年磨一剑”。“代表作”制度的实施,改变了现有较为“刚性”的人才评判标准,充分考虑到学术研究的规律,鼓励教师甘坐“冷板凳”,写“传世之作”。对于一些冷僻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作”制度也能及时给予应有的肯定。

 

    周亚明告诉记者,复旦大学探索“代表作”评价制度不是创新,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回归”。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代表作”评价制度,特别是加强评审专家库的建设与选择,确保“代表作”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挥棒”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