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武大教授王兆鹏再推宋词…
国内唯一苏轼孤本书画展…
《苏轼全集校注》:善本…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在赤壁江头想起了谁…
苏轼“不嚼面”的启示:…
杜学峰:苏轼“不嚼面”
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
苏轼对词的贡献
首个“苏东坡与佛教”主…
最新热门    
 
“苏轼文集”校注:苏轼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

时间:2012-4-20 11:51:36  来源:不详
,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由于苏文中把两个典故合成“簪屦”一个词汇,要是简单地运用电脑检索手段来作注,也许会引用《魏书·于忠传》中的“簪屦弗弃”,或是《旧唐书·高士廉传》中的“不遗簪屦”,便算完事。但是那样的注释无助于读者理解文意,而《文集》这种追索原始出处的注释才使苏文的旨意昭然若揭。

 

    苏文中还有一些典故既出于多种源头,又含有多重意蕴,若不明前者,则难解后者,例如卷六八《记郭震诗》云:“震将死,其友往问之。侧卧欹枕而言。其友曰:‘子且正身。’震笑曰:‘此行岂可复替名哉!’虽平生诙谐之余习,然亦足以见其临死而不乱也。”这里的“正身”一语,如只从字面上理解,也可讲通,因为郭震“侧卧欹枕”,故其友戏使其摆正身体。但《文集》注云:“正身:端正自身;修身。《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另谓确系本人,非冒名顶替者。《通典·选举五》:‘故俗间相传云: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此又弊之尤者。’”由此可见友人运用《荀子》之语,意含双关:既要郭震摆正姿势,又令其端正品行。而郭震则运用当时官场的俗谚来进行双关,意谓自己病重将归地下,此行不能如赴官者之冒名顶替也。这样一来,郭震与友人相与戏谑的情景栩栩如生,郭震的“平生诙谐之余习”及“临死不乱”也跃然纸上。要是没有《文集》的注释,读者很难领会苏文的运思之妙。

 

    正因《文集》对典故的注释有穷本探源之功,所以甚至能订正原文在文字上的舛误,例如卷六二《葬枯骨疏》:“起燋面之教法,设梁武之科仪。”此二句各本皆无异文,故孔本亦未出校。但是后句指梁武帝[注: 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他是梁王朝开国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称梁武帝。]曾下诏掩埋枯骨,且曾制《慈悲道场忏法》之事,其义甚明,而前句所云之“燋面之教法”究竟何指?读之莫知所云,堪称苏文注释中的一大疑难。对此,《文集》指出“‘燋面’乃‘向雄’二字之倒且误”,且引《晋书·向雄传》:“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敛,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阙。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如此,不但此句的旨义获得了准确的解释,而且与下句对仗工整,原有的疑难迎刃而解。此类注释,体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准,堪称苏文之功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