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被误解的孔子:孔子不是…
风信子:读书情缘
傅佩荣谈孟子:最大贡献…
向古代母亲学教子:宽严…
正本清源说孔子:孔子与…
叶圣陶之子:老开明国文…
方舟子:文学描写“一夜…
谷牧谈孔子:他在历史上…
“偷听敌台”的日子:《…
成都宽窄巷子:寻找文态…
最新热门    
 
杨叔子:“读好书”与“做好人”

时间:2012-4-30 20:26:46  来源:不详
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深刻地指出:“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关键在于有思维,这就是“人为万物之灵”之本质。有了思维,知识才活了,能够发展,能够创新,能够超越自己。文化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基因,就在于文化的精神──它不断追求文化本身更深刻、更普适、更永恒,或者讲,更加求真、务善、完美、创新。因此,读书需要对已有的文化理解、领悟,进一步反思、怀疑、批判,而后发展。不论是同客观世界、物质世界、康德所讲的他敬畏与惊赞之一的“头上的星空”这个世界紧密相连的科学文化,还是同主观世界、精神世界、康德所讲的他所敬畏与惊赞之一的“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个世界紧密相连的人文文化,它们的精神层面是一致的。不过前者侧重于求真务实,后者侧重于求善务爱而已,两者最终追求的都是完美、创新。教师教书,我们读书,就是要通过授(受)业,即传授(接受)知识,在这一基础上,去解惑,即启迪思维,了解方法,从而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去传道,即升华精神。但是,授(受)业、解惑、传道这三者又不可分割,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渗透,相互支持,形成一体。应该说,授(受)业是基础,解惑是关键,传道是根本。正因为解惑是关键,所以朱熹在《朱子语类·读书法》中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读者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它们所紧密相连的世界不同,从而它们的功能不同,形态互异: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文明之源”,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必然失败,不能立于世;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文明进步。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文明之基”,违背人类社会道德法则,必遭社会唾弃,人不成为“人”,文明会成为野蛮。《周易·贲卦·彖辞》讲得对:“文明以止,人文也。”正因科学文化紧密同客观实际、客观规律相连,要求真,所以在形态上,知识主要是一元的。思维主要是严密逻辑的,方法主要是系统实证的,精神主要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知识体系,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而人文文化大不尽然,它紧密同精神世界、最终关怀相联,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从而它的知识不一定是一元的,往往是多元的。思维不一定是逻辑的,往往是直觉、顿悟、形象的,方法不一定是实证的,往往是体验的,精神主要是求善务爱的。正因为两者的形态不同,就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例如,科学文化的思维与方法极为严谨,保证了它的正确性,而人文文化的思维与方法极为开放,不拘一格,保证了它的原创性。过于严谨,就会呆板,失去原创性。过于不拘一格,就会狂妄,失去理性。所以,在上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鉴于文理分科过重,就明确指出,这只能培养“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