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传媒无往不至的时代 文…
传媒无往不至的时代 文…
传媒生活:网络节日知多…
传媒生活:网络新节知多…
传媒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仲…
试论传媒诱惑的审美焦虑
浅析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
浅谈传媒文化中的性别角…
试析语言不能承受之痛—…
试析传媒集中化的文化批…
最新热门    
 
传媒无往不至的时代 文学该如何面对生活 (1)

时间:2012-6-3 1:58:27  来源:不详

毛泽东[注: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曾用名:二十八画生、李德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辟地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创作理念,也一直推动着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发展。近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文学创作[注:   在这插入文字  在这插入文字-wenxuechuangzuo]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文学如何应对又如何表达,成为影响当下文学生态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请他们结合当下的现实和自己的创作,谈一谈对“创作与生活”命题的新的思考。

文学创作犹如一次源自生活的发酵。不同时代、不同历史、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生活,经由不同作家情感和才华的催化,“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呈现才成为可能。这是文学的创造性所在,也为大量的文艺实践所证实。源于生活,所以表现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写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文学职责。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人们感知生活的触角已经无限发达,网络、电视、报刊、广播里关于生活的发现和表达似乎无所不是,也无往而不至。这几乎构成了艺术创作的迷障。文学的价值和使命由此被“推”了出来:面对今天的生活,文学有何独到的认知和发现,又如何去创造性地表达,今天再“写生活”如何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写出特色来?

生活的源泉

掘得下去,流得长远

10部,450万言,20年心血,张炜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无论在体量、内容还是思想上都是一部皇皇之作。“现代交通工具使‘走万里路’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人对真实的地理空间的感受却丧失了。”《你在高原》正意在以“行走” 的姿势接续上广阔具象的天地,串起城镇、村庄、自然、人文的实勘记录与上世纪50年代生人的传奇故事。因为受惠于这段远征跋涉,张炜更愿意将这10部书称为“地质工作者手记”。

一边是“京漂系列”近身的生活、轻快的节奏和晓畅的叙述,一边是“花街系列”对运河岸边的故乡沉静、湿濡的回忆,青年作家徐则臣近年来颇受好评的这两个向度上的写作,正来源于两个层面的生活的滋养。而他自觉警惕和反省的也有两处,一是,是否足够“及物”,从而让最真实的经验和感受忠直地付诸笔端;二是,是否足够“独特”,在越来越同质化的生活中不失自己书写的价值。

对打工作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