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传媒无往不至的时代 文…
传媒无往不至的时代 文…
传媒生活:网络节日知多…
传媒生活:网络新节知多…
传媒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仲…
试论传媒诱惑的审美焦虑
浅析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
浅谈传媒文化中的性别角…
试析语言不能承受之痛—…
试析传媒集中化的文化批…
最新热门    
 
传媒无往不至的时代 文学该如何面对生活(2)

时间:2012-6-3 1:58:28  来源:不详

文学的作为

可能的生活是否还有可能

文学源自生活,但文学却不是照搬而来的二手生活。记录、表现也好,打捞、追忆也罢,再或者是想象、理解,不同的作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文学对于生活的作为:艺术地创造第二种生活,一种可能性的生活。这种可能性的生活反过来又照亮了我们已然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的生活。这是我们离不开文学的原因,也是文学的正义、精神和自律所在。然而今天,在全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文学所能创造的这种“可能性”究竟还有几分陌生感,还有几分差异性?换句话说,当虚构的生活和非虚构的生活已经变得界限模糊的时候,当生活已经模仿了小说的时候,小说还能虚构什么?

徐则臣把这种想法的潜台词拎了出来——虚构一定要比现实更奇诡,小说一定要比生活更匪夷所思。在他看来,这是对虚构和小说一厢情愿的想象。虚构和小说并非一定要在外在的形态上大于和超越现实与生活,它创造出来的世界可能光怪陆离,在“大”的意义上让我们叹为观止,同样也可能在“小”的意义上让我们惊叹与反省,那是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的角落。在这个意义上,虚构并不是绝对的。世界渐趋平面和透明,小说和虚构受到挑战和挤压的时候,或许也是小说和虚构揭开它们被误解和误用的面纱,重新正视自己的本体的时候。

正视本体,意味着回到创作的源头,回到作家与文本关系的形成之初。源发于实际生存的爱与痛,是张炜认为的文学最撼动人心的力量。好的作品依赖个人的投入,而投入则依赖个人与现实的“磨擦”,这是无论怎样现代的艺术手法都无可弥补的。缺失了前者,作品内在的神秘力量就会蒸发。“当然,一个人要想保持住自己情感的饱满,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职业作家到最后问题往往出在生命体验的欠缺,出在情感的稀薄甚至耗尽上。作家一开始的挣扎和奋斗史结束了,其他也会一起结束。”挽救的方法无他,只能是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抛弃所有的虚拟和假象,让心和身同时沉下来。

在作家韩少功那里,文学的虚构,只是地心引力制约下的一种有限跳跃,而这种“地心引力”,正是作家作为大众一分子的切实的经验和感受。他指出,眼下的危机在于,都市化、精英化、职业化的写作,使很多作家沉溺[注: 沉溺 chénnì 解释 无节制地沉湎或放纵开放分类:文化、汉字、词语、词汇、汉语-chenni]于“主流化”的喧嚣,与这种经验和感受越来越远。从其他地域、阶层[注: 阶层是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例如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