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用新人文主义夺取话语权…
用新人文主义夺取话语权…
李心峰:弘扬传统节日文…
做表扬家还是做批评家 …
山西农民26年孤独守护面…
巴黎论道:儒学与新人文…
人文社科成果价值,谁说…
乐黛云:人文主义与新人…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最新热门    
 
守护人文精神: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访罗时进教授

时间:2012-7-10 16:52:41  来源:不详
[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高度重视,是正常的,也很必要。图书馆对学校发展的显性贡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数字化的各种要素对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这个责任决不能忽视。如果说,数字化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意义体现,力量所在,只要不作绝对化的理解,其实并不错。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在学校支持下大力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没有数字化,高校图书馆没有当下,更没有未来;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唯有数字化,没有人文性,图书馆的当下是残缺的,未来极易被颠覆。

 

    读书报:这个提法很新颖,有实践和理论根据吗?

 

    罗时进:图书馆学界很多有前瞻意识的管理者和专家都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一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张晓林馆长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李欣副馆长的发言重点也集中于这个话题,他们的思考非常富有启发性。试想一下,只要有需要、有条件,大型数据库建设在今天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个现代化城市甚至一个开发区都可以做。如果认为数据资源加网络环境之和就是图书馆,则图书馆的前途是危险的,因为那只要建一个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就足矣。没有人文性和文化内涵,图书馆很容易被取代,甚至被颠覆,这绝非危言耸听。

 

    读书报:对于图书馆建设,业内有“技术派”和“人文派”之分,您是否属于“人文派”?

 

    罗时进: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但并不认同。“技术”和“人文”,是个观念问题,观念是会转变的。“君子之[注: 名称 子之 具体介绍子之(?-前314) 战国时燕王哙相。办事果断,擅刑名之术。燕王哙晚年,不理朝政,把王位让给他,凡傣禄三百石以上的宫员,由他另行委派;国事无大小,由他专决。]泽,五世而斩”,“三十年河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