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笳吹弦诵在新棠——纪念胡晋接先生与徽州现代教育的百年

时间:2012-8-14 13:49:35  来源:不详
之大雄无畏,推翻数千年盘踞人人脑筋中之旧思想,而独辟町畦,以再造新中国[注: 【1】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拼音: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英语: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C) ,]。仆深信大志《新青年》出版之日,乃真正新中国之新纪元也。(《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

 

    据考证,《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刊行于1917年5月1日。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新文化运动发端——1917年的时候,子承先生对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还是持一片盛赞之声。这一点从柯庆施的自传也可以印证,“开始校长叫我们看《新青年》”。但为什么“后来又不许看”了呢?哪里是促使[注: 促使 拼音: 解释: 1.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cushi]其急转直下的历史节点?

 

    窃以为,子承先生的思想倾向兼有新旧两端,追求新旧两者的平衡。这从教育家黄炎培先生1914年4月参观“二师”后的观感可以印证。黄炎培先生在日记中赞许子承先生和同仁:“校长胡君、教务主任方君振民(新),对于地方,意主输入国民之新思想、新学艺,而不欲破坏其旧时淳朴懿粹之美德。”(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46页)新文化运动在发端时候,子承先生也是热情拥护的。但先生对输入的新思想、新学艺所能接受的程度,恐怕是以“不破坏其旧时淳朴懿粹之美德”为底线的;一旦冲决了这个底线、破坏了新旧二者的平衡,先生对新思想、新学艺的态度恐怕会发生根本改变。待到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中西文化呈现剧烈的矛盾冲突,特别是“五四”学生运动之后,学运风潮甚至从北京扩展到穷乡僻壤的徽州“二师”,新思想、新学艺已经对徽州社会旧有的礼俗秩序发生激烈的冲击。面对身边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学潮,老派学人出身的子承先生似乎无法接受这样“礼崩乐坏”的事实。柯庆施被“二师”除名的悲剧便无法避免。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