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高等教育:走入寻常百姓…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走出…
杨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
范曾:走进国学
程刚:走进历代帝王庙
世界史研究:走在春天里
浙大“教学新政”:走出…
文化名人谈世博 王蒙:…
岭南写真:走进湛江硇洲…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产业战…
最新热门    
 
马榕:走出寒夜的《随想录》

时间:2012-8-24 12:59:53  来源:不详
是巴金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说《灭亡》是向黑暗社会发出“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注: 福建省-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国的一个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介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0′。]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呼叫,那么《随想录》则是对“四人帮”罪恶行径的清算。巴金在《灭亡》中借主人公之口说“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在《随想录》里讲真话说“为着你们我愿意再到油锅里受一次煎熬”。两书虽隔着不同历史,但表现的主题却惊人地相似。故巴金称《随想录》“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博物馆”建立起来并不顺利。巴金原计划用5年完成,在《我和文学》一文中“宣布要写八本书(其中包括两部长篇小说),翻译五卷的赫尔岑[注: 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赫尔岑一生未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是无论作为革命家、哲学家或文学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宁在评价赫尔岑时,]的回忆录。”而《随想录》和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都已完成,“两部小说将反映我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却没有写出踪影,不然,可与杨绛的《干校六记》并存了。《随想录》如巴金所说,是“留给后人的遗嘱”。从第一篇《谈望乡》到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写成已是1986年的事了,此时已过了8年。其中1982年巴金病了,1983年治病然后养病又拖了一年。第一集、第二集集中在1979年一年完成,第三集1981年6月就已结束,第四集、第五集且从1982到1984,从1984到1986分别耗用了三年,而且第三集与第四集之间,隔了一年,可见之前巴金笔之快,争与时间赛跑。虽然他常常感到“时不我待”,但是事与愿违之下仍笔耕不辍。

 

    文章发表后遭来许多非议,一是文章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上,有“卖身”之嫌;二是文中用了太多“四人帮”之词;三是巴金的大胆言论:“建立‘文革’博物馆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惟有不忘‘过去’,才能作‘未来’的主人。”巴金毕竟是诚实的勇者,在古稀之年,在假话、空话横飞之际,率先立出,解剖自己,令许多人汗颜。若说书名为《随想录》,不如说是“检讨[注: 检讨 官名。掌修国史,唐宋均曾设置,位次编修。 翰林院检讨 明清一般以三甲进士之留馆者为翰林院检讨。-jiantao]书”、“偿债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