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周大新:莫言获奖是作家…
刘震云:莫言获诺奖很正…
评:莫言旧居萝卜被拔是…
评论家:莫言的最大价值…
刘墉:莫言早就该获奖 …
严歌苓:莫言写作水平有…
作家:莫言获奖或将推动…
解读2012诺贝尔文学奖:…
日本评论家:莫言获诺贝…
瑞典文学院秘书:莫言以…
最新热门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2-11-13 19:07:03  来源:不详

莫言能够荣获诺奖,还建立于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作品的持续而大量的译介。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被译介得最多,外文译本数量也最多。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正好在评奖之前,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翻译出了莫言的《生死疲劳》。众多语种的文学译本,使他为更多的外国读者所知晓和喜欢,这是一个作家是否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标志。

 

也应该看到,莫言之所以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在世界文坛有相当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可译性”,也即他的作品在中国内容的艺术表达上,能与国外的文学创作联通、与国外的文学阅读接轨,更容易为国外文学同行所理解、所欣赏。可以说,中国当代像莫言这样“走出去”的作家,为数并不很多。因此,莫言获奖,也给其他中国作家以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作家要“走出去”,需要连续性地有代表性的作品推出;作品本身既要有个人化的艺术风格,又要有民族化的文化底蕴,还应有世界性的题旨表达。

 

  中国作家走向世界,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文学翻译。在这方面,我们存在着主动性不足、组织性不够等明显的问题,缺少应有的规划、必要的投入、基本的团队,现在只能主要依靠散居于海外的汉学家的个人兴趣,属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更多的作家因为作品未被译介,难出国门。这种状况与中国当代文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很不适应,需要加大气力和投入精力,切实地予以逐步改变。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