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梁漱溟之子忆父亲:为跟…
梁济自杀前问儿子梁漱溟…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1)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2)
6月23日 外交家伍廷芳病…
梁漱溟:虽问政仍是书生…
梁漱溟回忆延安之行:与…
最后的儒家 遗世的绝响…
简论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现…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
最新热门    
 
梁漱溟多次强调自己不是学者:更倾向于行动派

时间:2012-11-22 12:07:10  来源:不详
后边跟他讲话,他连看都不看梁先生。当时两人讨论中国问题,梁先生强调中国社会的特点,毛强调中国社会跟别的社会的共同点。马克思[注: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义。他们俩讨论了半天,结果还是各持己见。”

  言及此,艾恺感慨梁公“容人”:“只要大义在,傲慢都是小节。我太佩服他了,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把得罪他或侮辱他当一回事。这种人少。我就见过这么一个。”

  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

  “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

  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这,是《这个世界会好吗》书名的由来。

  “这个世界会好吗?”记者问。

  艾恺称,自己的答案,可能异于梁公。“我不能说乐观,有一些悲观的成分在里面。梁先生才是真正的乐观派,无论怎么样,他觉得无论是中国,或者是全世界,情况会越来越好。”

  “可能实践派、喜欢做实事的人都是这种态度。”

  “对,不然他们不会做。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做。”艾恺一声叹息。

  《最后的儒家》的附题,是“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在艾恺看来,现代化带来的“两难”不可避免,于每一个社会都如此,于历史悠久的中国尤为深刻。“人类的历史,有点悲剧成分。譬如现代化,这个词带来了很多利,分工越来越细,效率越来越高;也带来了很多不利。所以,没有纯粹的进步。”

  对梁漱溟昔日在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与地方自治,艾恺认为,实践还是成功的。“我在邹平寻访过许多人,时至今日,还有人谈论当年棉花运销合作社的成功,记得乡村建设研究院所介绍的新牲畜品种,或棉花品种的优良。我还发现,今天中国有梁先生的效仿者,譬如重庆巫溪的‘绿色乡村建设’。梁先生播下的种子,发芽了。”

  相关链接

  “我一辈子是个拼命干的”

  ——艾恺眼中的梁漱溟

  “我一辈子是个拼命干的”——这的确是梁漱溟人生的独特之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梁公在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