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留存历史的气度与神韵—…
《文心墨韵———历代小…
“岭南风韵——饶宗颐书…
文化的气脉与古歌的余韵…
最新热门    
 
竹之韵——《中华竹韵》序

时间:2012-11-23 11:59:47  来源:不详
胸怀的宏阔与精神的气节。那人与竹相望、相守、相生的境域,凝在腕指之间竹管软笔那随心所欲的运行之中,凝在墨竹意写挥洒的超然之中,凝成某种民族心智的隽远模式和民族气节的庄重界域,等待着一代代的人们重新回到生命体验的本身,去揭示只有中国人方才具有的秘而不发、天人相合的创生机契。

 

    二

 

    一管竖笔就这样悬在中国人的心性之上。这笔就如这竹管一般,常常虚去自己,舒解在腕指的运行之中,成为人心与墨迹的通道。另一管竹枝也同样横在中国人情感的唇边,发出悠远凄美的笙笛之音。晋代戴凯之所撰人类最早的《竹谱》中说:“箫笙之选,有声四方。质清气亮,众管莫伉。”取竹做乐器早在轩辕黄帝之时,相传黄帝使伶伦,伐之于昆仑之墟,吹以应律声。东汉蔡邕[注: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曾盛赞今绍兴西南柯亭的良竹:“此地之竹制笛,奇声响绝。”这长箫短笛发出的却是家园的声韵,如龙吟凤鸣,又总带高山流水的自然清音,仿佛从心中抽出的绵长的怀念与愁绪。于是,就有了那众多的有关吹笙与思念的诗篇:“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注: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竖笔横笛中传扬的文采音韵,尽得历史的风流,那不可见的、却又手握指按而入于心的“竹感”,那贴在唇边、握在指间、却与心相亲的“竹感”,总让人与自然、与山水、与洒洒落落的竹山竹海相望相居,紧紧相连,爽爽地生出一份民族的悠远风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