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留存历史的气度与神韵—…
《文心墨韵———历代小…
“岭南风韵——饶宗颐书…
文化的气脉与古歌的余韵…
最新热门    
 
竹之韵——《中华竹韵》序

时间:2012-11-23 11:59:47  来源:不详
    诗画相合,尤其重要者,诗情画意的融合。诗有诗之情长,画有画之意笃,将此诗与画、情与意交织融摄在一起的是人心。但人心是要有所依傍,才能有着落。竹即是人心千古的依傍。在竹里可以洞见世事的沧桑,人生的幽微,道说的妙理,天然的枢机。东坡先生曾提出著名的“胸有成竹”之说:他先写竹之生,续写写竹者的生姿,再写心手合一者的生态。东坡先生谦虚地将之归于文与可名下,却信手拈出,处触天机,其影响又岂在画竹之事。此后历代画竹大师都用自己的语言续写这份历史的长卷。郑板桥就写下这段飘逸神奇的文字: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样的题跋与其说是一段文字小品,不若说是短语式的中国艺术哲学。明代初年的李思问,以“听竹轩”命名简陋的书房。客问:你这里根本无竹,怎么能叫“听竹轩”?他从容回答:正因为无竹,所以用听竹命名……我的住处未尝有竹也未尝无竹,我未尝侧耳一听也未尝不听,因为:

 

    悟而思竹,则竹环乎床帷之外;寐而思竹,则竹见吾梦;行而思竹,则竹盈于目。愁而解者,竹也;语而答者,竹也。吾琴,竹在琴;吾酒,竹在酒;吾箫磬,竹在箫磬。吾书而思竹,书有清幽闲雅之趣;吾诗而思竹,诗有琮琤飘洒之韵。吾方与子言,而吾之神游乎潇湘之北、洞庭之南。此皆竹之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