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孟子》应是排在…
上海交大学者研究称:《…
汪宏华:《孟子》应是排…
12月3日 曾国藩委派容闳…
两岸三地学者在京纪念台…
学者揭秘顺山集遗址——…
两岸著名学者对话“道家…
于丹,学者明星化的迷失
中西学者在京举行研讨会…
戏曲圈“傍名人”博关注…
最新热门    
 
学者:《孟子》应是排在《论语》之前 (1)

时间:2012-12-7 19:57:49  来源:不详

中新网12月6日电  近日,著名学者汪宏华撰文新解《四书》,他认为曾子之《大学》和朱熹之《大学》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朱熹虽未完全弄懂《大学》的隐意,但却赋予了它更加具象的内涵和结构,使之成为中国儒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汪宏华的新观点主要有:1、格物实为“格悟”,指最抽象的理性思维,致知则是指感性思维;2、明德之“明”实为聪明才智,明明德是指弘扬才与德两方面而非单纯的道德;3、止于至善中的“止”与“至”是给善设定的上下两个边界,是要求每个人守好本分而不是指追求至善;4、《论语》对应明明德,《孟子》对应亲民,《中庸》对应止于至善…… 
  汪宏华的原文如下:
  关于《四书》之“大学”前200多字的翻译与解读,千百年来来已基本形成定论,少有悬疑。但笔者以为,就是这篇简短而又重要的文章竟存在着多处误读,以至无法认识其真实涵义与结构,无法认识整个“四书”之间的关系。下面我就来证明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的儒生士子、举人进士是怎样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笔者明知这是一件极为艰难而又冒险的事,但必得有人去做,天生我材当此用。www.lSqN.CN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一、《大学》必须重解的几个名词概念


  大学之道:道,绝对真理。大学之道,直译的说法很多,大学堂、博学等,实应意译为儒学之道、儒家之道,具体即是儒家追求的绝对真理,人的才德所能达到的极限。
  明德:是指人的内在的精神品质,包括明与德两个方面。
  1、明德之明是名词而非形容词,指聪明,慧明,即探求真理的思维才能,相当于才德之才,包括理性思维(格物)和感性思维(致知)。这里的格物实为格悟,“物”通“悟”(《大学》不只有亲与新的通假),原因一,从天下、国、家到身、心,再到意、知,明显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内,越来越虚的趋势,不可能再出现外在的实有的物,感悟虽然需要以外物为对象,但外物与思维活动本身并无关,就像一个人的思想开悟不能说能开物一样;二,既然正心与诚意是近义对偶的一对动宾词,那么致知与格物也应近义对偶,但虚词“知”显然不能对应实词物,对应悟性之悟则刚刚好。格悟意即指感通悟性,打开悟性,练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性思维能力。之后再获得认识事物外貌的感性思维能力——致知。从内质到外表,从顿悟到渐知,从理性到感性,是古人对思维过程的一般认识,也是他们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注意,古人通常是不将耳目等感官的初步认识——视听——列入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