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爱吃的“老顽童”王世襄…
从王立群的“四行”说起
侯耀华的“善良厚道”及…
韩国人的“外貌至上主义…
关门弟子回忆:史树青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杯具”…
流行词:“贾君鹏”大合…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王世襄…
采集9处圣土打造的“中…
徐向前之子回忆:父亲送…
最新热门    
 
舒芜的“反复”之路:晚年应深受煎熬

时间:2009-12-19 10:41:29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不可收拾。

  我们还能分辨,历史向前推上几年,或向后推二十几年,例如上世纪3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之后,即使一模一样的“胡风派”存在,也不会导致那种结果。因此,胡风事件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他们不幸赶上了这样一段历史,从而成为悲情集体。这一点,也是一目了然。

  但是,以上只是我们对这种历史最浅显的认知,所形成的反思也不费太大气力。而实际上,历史之所以能够积累起这样一个格局,先前就有漫长的道路。甚至于,事情的由来,也全非权威击碎异端那么简单,击碎与被击碎之间,本身含有极复杂而且密切的关系,有时候令人想到“共振”这个词。这需要从20世纪中国精神走向、价值选择、知识分子意识等辽远的方面求得解释,乃至要从中国历史与文化根基求得解释。舒芜的《后序》令人眼前一亮之处,就在于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深度,意识到了自己一生变化后面有一种历史的困境。

  5

  笔者近年有关现当代文学史人物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是20世纪中国的左翼知识分子。这首先因为他们是一大现象,数量上平心而论占有优势;其次,在经历上,他们普遍比较复杂、曲折,有更深的内容值得思索。

  单就人数众多这一点而言,就足以令人对20世纪中国文化精神的奥秘感到好奇。对于左倾思潮是否占着主流地位,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是我们观察20世纪上半叶的学潮,很明显,几乎都是左翼现象或带有左倾痕迹的,这大概能够说明,在学生阶层中左倾是比较普遍的情形。当然,我们拿不出什么量化的统计数据,来显示学生中左、中、右各自的比例。不过,倘以文坛为例,这种对比却比较容易搞清。虽然从前文学史写作,对左翼之外的作家加以遮蔽,然而90年代后这种遮蔽渐渐打破以来,我们一方面看到过去文学史写作抹煞了一些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发现,对这种抹煞的纠正,没有使文学史的基本布局发生太大改观,换言之,在现代文学史上活跃的、重要的、成就较大的作家,仍以左翼占着明显优势。

  这应当是20世纪中国一个根本性的精神现象。

  而在我做过的个案里,那些左翼文人的发展史,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出自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价值观,然后抛弃它,转而信仰或接近马克思主义。对这种有规则的现象,一般性地解释不难,但是堪称详尽、细密、深入而富于条理的个人心灵自剖,很少见到。到了舒芜《后序》,我才觉着看见了一份清晰的陈述。

  舒芜虽生于“五四”以后的20年代,但那时乡间私塾仍授传统蒙学,加上方家(舒芜本名方管)是桐城派后裔、理学世家,所以他有旧学背景。这一点,跟前辈鲁迅、郭沫若、茅盾、夏衍等相像。

  但是,一经接触新文化,这点“家学渊源”不论怎样悠久,也立刻被击溃。“后来读《独秀文存》、《胡适文存》、《吴虞文录》和《狂人日记》,便能够懂得‘孔家店’里是些什么货色”,“新文学家们的流派异同,我不知道,只觉得他们有什么共同的东西,比理学有趣得多;后来回想,当然是新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思想,引起我的共鸣,同理学发生了矛盾。”所以到了初中阶段,他就形成了人生思想第一个阶段的四个支点:

  一、反儒学;二、尤反理学;三、尊“五四”;四、尤尊鲁迅。

  其中理路,易于理解,不必多说。

  以下来到高中阶段。这时,他的思想又发生一个大的变化,也被概括为四个支点:

  一、信马克思主义;二、并信马克思主义与“五四”精神一致;三、反法西斯;四、尤反蒋介石政权在文化上搞的封建法西斯。

  这转折是个关键点。很多从“五四”进展到马克思主义的左翼知识分子,其思想和内心逻辑,与舒芜所清理的线索相符,却很少把关系讲得这么坦白、原原本本,相反往往加以回避。例如郭沫若谈到自己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所强调的是思想、世界观的新生,并把它解释为对先前思想的抛弃,“马克思、列宁不知道几时把斯宾诺莎、歌德挤掉了”(《创造十年》)。

  6

  撇开让人困惑的细节不论,就主要方面讲,事情是清楚的:舒芜在一知半解、虚浮悬离或者“自主理解”的情况下,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从事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理论探讨。我不知道他这种情况,是否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但是,这样一来,他不仅在理论上,也在行动上把自己摆放到马克思主义及其革命实践的界域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权威的审核与查验。这种现实处境,真实客观,无论他准备是否充分。

  《后序》用“解放了”、“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决心检讨”和“检讨文章发表”,总计四节讲述他的转变经历。说实话,里面存在文过饰非的地方,尤为突出的一点是,他的转变,归根到底来讲,是功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