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2010年共青团工作计划(…
2010年德育工作计划(1)
2010年教研工作计划(1)
2010年“硕师计划”实施…
2009十件阅读大事:温家…
2009年阅读记忆:不使劲…
2009年文化扫描:该嫁黄…
民国轰动的侮辱大总统案…
人民政府办事处2010年工…
城防科2010年工作设想(…
最新热门    
 
2009,十位大师远去:耀眼星辰陨落唯精神长存

时间:2009-12-19 10:41:5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编者按

  编者按 回首过去的一年,有太多的文化大师离我们而去。先是1月武侠文学宗师梁羽生撒手人寰,继而短篇小说“圣手”林斤澜与读者不辞而别,紧接着,两位哲人——季羡林、任继愈又在同一天离我们而去,临近年底,列维·斯特劳斯和保罗·萨缪尔森两位曾影响中国学界和思想界的外国学术大师也永远闭上了双眼……对于那些长期受到这些大师智慧和人格哺育的读者来说,2009年,注定是令人神伤的一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再耀眼的星辰也注定会陨落,唯有精神可以长存。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同回望他们的生命脚步,感知他们的心灵旅程,也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季羡林:智者乐 仁者寿

  生平: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专家、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文化贡献:季羡林先生在东方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主要社会学科都有极高的造诣。举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问均被他纳入到研究范畴:从佛典语言到佛教史、印度史,从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到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从唐史、梵文的翻译到散文、序跋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他无一不精深涉猎。

  评价:季先生所取得的成就,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超越他。——哲学家汤一介

  梁羽生:破读万卷 神交古人

  评价:他是个永不过气的武侠大师。  ——武侠小说专家冯知明

  生平:梁羽生(1924年~2009),广西蒙山人,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话》、《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受聘为深圳市楹联学会的名誉会长。

  文化贡献:与金庸、古龙并称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创造了武侠小说新格调。梁羽生首创兼叙传奇、融合历史、并处朝堂与江湖的武侠风格。梁羽生32年写了35部小说,计100余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起点既高,而又能始终保持其高水平发展,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迹。

  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诗词、小说、历史的影响更深,且自成一家。他笔下的侠士,个个“身无半亩,心怀天下,破读万卷,神交古人”,与金庸、古龙笔下的侠客有很大区别。

  杨宪益:中西合璧 译坛泰斗

  生平:杨宪益(1915~2009),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产生广泛影响。

  文化贡献:杨宪益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贡献卓著,在古典文学方面第一次翻译了屈原的《离骚》和《红楼梦》全译本,在现代文学方面在世界上译介了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作品,鲁迅能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离不开他的成功翻译。此外,他还翻译过《李家庄的变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雪峰寓言》、《大林和小林》、《王贵与李香香》、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大型歌剧《白毛女》等。可以说,如果没有杨宪益,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就不可能及时地被世界了解。

  评价:他是个学贯中西的翻译家,这样的学者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骄傲。——作家范敬宜

  丁聪:幽默性情 豁达胸襟

  生平:丁聪(1916~2009),别名小丁,上海人,著名漫画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美协第一、三届理事和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文化贡献:从走上画坛初显身手的时候起,年轻的丁聪便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丁聪与他的前辈和同辈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丁聪最初显露出的这种社会讽刺的特点,在后来的创作中蔚为大观,它与政治讽刺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他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1980年以后,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他以超常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