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哥本哈根:一个环保“大…
山寨春晚改“民间” 是…
《三枪》的极致美学与中…
造一个比迪士尼大万倍的…
促民间艺术交流 中国铜…
云南首个民间文学节助推…
一位民间艺人与淮北大鼓…
嘉宾未读就推新书受质疑…
一个关于苏珊·桑塔格的…
尧帝民间寻访继位贤人 …
最新热门    
 
一个民间诗派的兴起:语词盛宴中“向死而生”

时间:2009-12-22 10:13:08  来源:文学报

  一个民间诗派的兴起与发展 在语词的盛宴中“向死而生”

  1992年初,福建省漳浦县。在一所面朝台湾海峡的石头房子里,陈道辉和几位同乡的诗人一起,把酒言欢、谈诗论道之间,创立了“新死亡诗派”。这个高举“新死亡”旗帜的诗歌团体,在此后的日子里,以一种与“传统”对抗的民间姿态存在并坚持着,在诗歌创作中进行“胆大妄为”的语言探索,在诗歌界刮起一股“黑旋风”。

  10多年过去,“新死亡诗派”紧紧拽住“死亡”和“语言”,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其冲击锐气、解构跨度,实为第三代诗后又一小小涌浪。他们先锋的路径,难免被误认为是某种异端,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结社、豪饮、印刷、发行。为一个词语怄气,为一首诗翻脸。白天忙于生计,晚上争做诗的帝王。在游散的民间草莽中,喧闹着一路张牙舞爪的‘绿林’。”评论家陈仲义这样评价这个群体的存在。

  而作为“新死亡诗派”的掌门人,道辉对诗歌语言的无止境探索,以及他为诗歌普及所做的种种努力,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今年,他刚刚获得《十月》文学新锐人物奖,“道辉的诗歌以语词的狂欢,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繁复、迷离却又流光溢彩的梦境。正是得益于这种虚实之道,道辉才能从容应对与时间和生命的对话,并且因超脱而成熟。长期以来,道辉用他丰富的诗歌创作为诗坛增光添彩,同时他还是一位极富奉献精神的文学活动家,为繁荣多种风格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授奖词这样写道。

  “天下大概没有哪个诗人能像他夫妇般地沉迷与投入到诗歌事业中,在并不太宽裕的境况中,诗歌被他们摆在人生第一位。”一位诗友如此评价道辉和阳子这对夫妇,这对“新死亡诗派”的主心骨因诗歌结缘,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为“新死亡诗派”的发展和壮大投入了旁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那个时候诗歌比较沉闷,开始提倡个人化写作。我却去团结一批人来写作,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说起当初创立诗派的缘由,道辉有些唏嘘,“我们觉得‘死亡’是个极端先锋的词语,再加上一个‘新’字,就有一种复活、对未来的期待等等涵义。”这个从阅读普希金诗选后走上诗歌道路的诗人,此后可以说是把全部的热情都献给了诗歌。

  “印一本诗集大概要5万元左右,如果再配套开个研讨会,就得十来万的花费了。”道辉算了大概的一笔账。从最初的油印刊物、对开大张报纸,到由出版社公开出版的诗歌专号,再从1997年之后开始的一年一本的《大型诗丛》……从诗派创立之初开始,道辉在诗歌上的投入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期的《大型诗丛》,除了出版印刷的费用,他还要免费邮寄给各地的诗人或者评论家,至今已出版十四期。诗派还不定期举行研讨会:1994年首届新死亡诗派研讨会,1995年第二届新死亡诗派研讨会暨首届漳州市新诗会,1997年南方诗会暨第三届新死亡诗派研讨会,2000年诗语言对话暨第四届新死亡诗派诗会,2003年福建广东新疆三省暨第五届新死亡诗派年会,2004年诗写会议暨新死亡诗派年会,包括今年的“首届八闽民间诗会——盛典·2009福建诗歌漳州论坛”……在这些诗歌的“民间狂欢”背后,都有道辉以及诗派成员的个人投入。

  “民间诗派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可能就是经济问题,”道辉说。最初在《厦门文学》担任诗歌编辑时,他把自己的工资全部投入了诗丛的印刷和推广。后来,因为身处改革前沿的福建,随着时代大潮而动的他开始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开过一家名叫“新语词”的书店,一直关心道辉和阳子的诗人舒婷专门为之题字;还开过一家名为“甜卡车”茶楼,除日常营生之外,为诗友的聚会提供场所;此外,他还和朋友办过夏令营,卖过二手渠道的书籍,赚钱来出诗集“以书养书”……而这些奔波忙碌,“百分之百都是为了诗歌”。道辉说。

  这期间经历的种种艰难,道辉仍历历在目:第一期《大型诗丛》出版时,找的是漳州唯一的一家印刷厂,因为流派命名太过“先锋”,诗丛差点流产,道辉只得托人帮忙。“我还记得那本书的扉页和尾页都是用的黑色纸张。就像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们想表明这样的立场。”他说。而这所有的付出背后,有着妻子阳子的支持。“我跟阳子在一起很少谈论诗歌,都是说怎么做生意。虽然我没有给她写过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但我出的每一本书,都是献给她的。”道辉说。

  在如此不计个人得失和不遗余力的推动下,“新死亡”的努力和追求在被逐渐认可。“《大型诗丛》代表了中国现代诗顽健的生命力,我从你们的坚守中看到了新诗的希望。”诗人谢冕这样评价第一期《大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