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中国首届客侨文化论坛…
流行词盘点:“杯具”“…
中华民族进化(演化)模…
藏族茶文化论析
略论明清时期思想理论对…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精…
日本耻感文化论——文化…
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
中西文论对话的原则与路…
建构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
最新热门    
 
进化论对不对? 是假说而非定律 谈不上是真理

时间:2009-12-26 12:21:18  来源:新民周刊

  进化论对不对?

  进化论是假说,而不是定律,自然更谈不上是牢不可破的真理。

  进化论是对的吗?

  今年,《物种起源》出版已满150年,这一问题似乎仍未尘埃落定。

  首先要明确一点,进化论是假说,而不是定律,自然更谈不上是牢不可破的真理。

  达尔文当然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被当做科学对待,但是《物种起源》一书中大量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的臆想性猜测,使得那些试图支持达尔文的科学家们也感到头疼。

  反对达尔文的人太多了,从格赖斯顿到救世军,总能找到对达尔文有看法的英国人。但是抛开情感的因素,这个错综复杂的反对派阵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它们也确实令达尔文本人反思自己的研究成果。在1859年《物种起源》第一版出版后,达尔文的每一版《物种起源》都会做一定的修改,达尔文的让步也一度让一些批评者认为,达尔文的学说有重大的缺陷,而达尔文本人,也不过是一位墙头草似的人物,从一种观点倒向另一种观点,勉力维持着《物种起源》中的核心学说而已。这虽然不是事实,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化石在哪里?

  《物种起源》甫一出版就引起轩然大波。

  在传统的自然科学史著作中,反对《物种起源》的声音常常被简单粗暴地认为是食古不化的保守派对达尔文这位唯物主义者的宗教迫害,这些保守派仍然相信上帝是创造这个世界的唯一造物主,所以他们批评达尔文的证据不过是为了维护旧的神学自然观时所临时拼凑的罢了。

  然而,事实真地这样一目了然吗?当时,科学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欠发达的阶段,达尔文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显然并不能完全支持他的观点,这就为层出不穷的反对者提供了弹药。

  化石常常被认为是物种演变的直接证据,可是反过来,它们也可以成为攻击达尔文最有力的手段。人们发现,物种转变过程中的化石总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能够采集到的,往往是那些保持恒定状态的化石。因此,化石记录的不连续性至今仍然是进化论是否成立的最大障碍。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做出的解释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他说,这是因为那些化石没有保留下来,所以他的证据存在着空缺。在反对进化论的人看来,这种辩解等于什么也没说。他们坚持认为,不是因为化石没有保留下来,而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化石,所以也就别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

  同样是没有化石,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所以进化论者如果希望自己的论点能够让反对者彻底服输,那么他们就一定得加把劲了,找到足够多的化石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此外,变异似乎也并不发生在所有的物种上。比如,我们不禁要问,像鳄鱼这样的动物活化石为什么能够存活至今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它们为什么没有被更加先进的动物所取代?有些动物在地质带里保存的时间非常长,为什么它们可以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地生存了那么久?

  左右摇摆

  达尔文之所以必须面对这样的困境,因为实在是很难用科学的方法直接证实自然选择论是对的,尽管也很难认定它是错的。对于达尔文如此富有吸引力同时又似乎还难以完全证明的理论,当时科学界的态度就出现了左右摇摆的情形。

  19世纪80年代,达尔文的思想一度占据上风,在英国,从事生物学的专家学者,五分之三都认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可是没过几年,达尔文的思想又在科学界遭遇了普遍冷遇。20世纪之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折磨,对上帝的信仰普遍低落之后,也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推崇以及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确实一度占了上风,成为科学家的普遍信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进化论的质疑之声又开始越来越响亮。

  皮特·沃尔兹曼认为,这是由于达尔文没有正确的遗传观造成的,这也没有办法,孟德尔的理论为世人重新发现比《物种起源》初版晚了49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遗传学上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达尔文并不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观,达尔文的遗传观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事实上,甚至连达尔文本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学说了,在他的晚年,他承认,他觉得他的“自然选择”学说基础并不牢靠。

  内部的分歧

  在《物种起源》出版后的正反双方辩驳大战中,正在争论不下的关键时刻,“达尔文主义”阵营中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