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茅盾点染《李自成》:文…
美国汉学家:从翻译视角…
对赫塔•米勒作品…
2009年网络文学综述:面…
南大教授:三重力量在挤…
BBC女主播北京打工:CN…
《人民文学》高调选秀 …
谈网络文学创作的文化抉…
湖南作家致信瑞典文学院…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
最新热门    
 
打工文学:触摸打工者的心灵史

时间:2010-1-26 13:19:43  来源:人民网

  打工文学:触摸打工者的心灵史

  贾平凹说过,只要城市化不停止,有农民工存在,打工文学就会持续下去。

  的确如此。当人们习惯于品谈都市繁华、中国摩登之时,还不应忘怀,是这个2.25亿的庞大群体的青春,成就了一座又一座日益伟岸的城市。他们的奋斗与渴望,直接关系中国现代化的转型,也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另一种心灵范本。

  尽管国家和社会给予农民工极大的关注与关怀,但在文学叙述中,农民工很多时候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周述恒“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才成为新闻。

  农民工写诗歌、小说,出书、获奖,并不鲜见。每次去深圳,我都会买一份当地的报纸和文学期刊,一般都会有打工文学的专版。他们汪国真式的纯情,舒婷式的想念,青春日记体的表达,虽然身在都市,却流溢着许多乡土纯净的芬芳;虽然日子艰苦,但能映照出年轻与梦想。

  他们“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他们是“寄居的”,是“客旅的”,祈祷在这里获得命运的偏爱:“我们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随遇而安,多年后我们在这里留下的可能只是出租房屋墙壁上,用圆珠笔写的一个过期手机号码。”

  我们无法企望一首诗、一本小说,一定能承载多少文学史的意义,但却能真切地触摸到众多心灵的呐喊。正如周述恒所说,最期望官员和决策者来看这本书,“因为当他们更真切地看到我们的生活,听见了我们的呼唤,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好的文学,往往是现实的折射。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外来妹》,万人空巷,被认为是纪念改革开放14周年的最好作品之一。人们记住了赵小云的名字,她最后选择了归乡之路,办起玩具厂,成为那个时代自强自立的代表。

  十几年后,当城乡信息鸿沟日益弥合,新一代农民工以及他们的子女,更善于思考与表达。他们的感情更加细腻,他们的城市体验也更为深刻。

  他们中许多人依然会归乡,不过平添了几分伤感:只有临走时匆匆拍的几张彩照最能证实/那巍然矗立的高楼大厦立交大桥高速公路/就是你们十八岁的青春;他们中许多人也依然坚强: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无法一一列举,但都在诉说着进城留驻的渴望,并书写着和丰富着中国人的心灵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这之中,有兴奋,有欣喜,也有焦虑,有茫然。如何去释放与缓解他们内心的纠结,与如何维护他们的权益一样重要。对于先进城的人们,或许更不应忘记他们,而是学会聆听他们的心声,因为都曾从乡土中国走来,身处着同一个世界,拥有着同一个梦想。

  博主:吕绍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