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网络时代媒体如何继承普…
什么样的写作配得上这个…
是时代造就了韩寒?
敢问《时代》是真诚选择…
韩寒入围《时代》“全球…
“韩寒们”也应该属于这…
经济时代的男女关系式
入围美国《时代》影响力…
“钱氏”家族三大师与“…
编者罗海岩:《王光美私…
最新热门    
 
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 学者:真正的作家太少

时间:2010-4-14 12:20: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来说,他们在文学性上的追求,很难得到鼓励。我看到过一些年轻人写的相当不错的长篇小说,但因为估计市场效益不会好,他们又没有名气,很难出版。

  我们怎样才能走向伟大作品

  铁凝:

  我对文学的理解就是,它审判的意义是否大于理解的意义?我想,最终文学可能有审判的成分在里面,或是被审判或是自我审判,但最终,理解的比例还是应该大过审判。因为审判是比较容易的,

  而理解是需要有非常强大的韧性和耐力,对人生对生活不疲倦的不败的耐心应贯穿作家整个一生。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这种理解的能力,那么,他跟文学是没有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所能包容的,一般就不仅仅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原始美德,最终还得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

  贾平凹:

  我们需要写伦理,写出人情之美;需要关注国家、民族、人生、命运。这方面我们还写不好,写不丰满。但是,我们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或许一时完不成但要时刻心向往之的,是写作要超越国家、民族、人生、命运,将眼光放大到宇宙,追问人性的、精神的东西。

  赵玫: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由思想革命作为先导的。只有人的观念的进步,才会有社会的前进。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不幸,一种文明的衰落,归根到底是因为失去了思想的驱动力。所以应该看到,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如果缺失了人文精神,也就必然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雷达:

  我有一个比较固执的看法:传统文学这一块,或叫纯文学,要能够在时间之流中站得住,决不是倒向市场化、类型化、时尚化、网络化,用通俗文学的某些元素所置换。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更加坚守纯文学的审美立场,并且接受经典化的洗礼,才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下去。现在有种说法,说是唯有“深层次的媚俗”,才是文学的唯一出路。对此我表示怀疑。对大多数写作来说也许需要这样,但文学的生命却在于向经典化的攀援。

  大自然的万物才是最有个性的,而机械和电子产品却是千篇一律的。社会越是向物化发展,人就越是需要倾听本真的、自然的、充满个性的声音,以抚慰精神,使人不致迷失本性。文学有没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能否被时代人心长期需要,就看它能否不断发出清新而睿智的独特声音。

  我预计,快餐文化一定会更盛行,但真正的文学不该是一只热狗加一杯冰激凌。大多数人不再相信永恒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连作家自己也不相信永恒了,那将是文学的悲剧。文学无疑要被数字化、复制化、标准化、网络化的汪洋大海所包围,这是原创性被消解、个性被削平的最大威胁;而艺术一旦失去了富于个性的表达就不再有魅力了。

  王兆胜:

  作家的创作需要质朴无华,也需要诚实恳切,还需要感恩之心,更需要天地境界。要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的诗意,在凡人琐事中发现高尚的审美境界,从而增加文章的广度、深度和厚度。

  文学说到底是人生、人性、生命、人情、人品的外化,优秀的作品不是“写”和“造”出来的,而是“修”和“流”出来的。一个作家与其说整日地想着创新,还不如在人品和文品上进行双修,当他或她对于天地人生确有参透,付诸文字时,一定会有天地至文产生。试想,当一个作家没有爱心和感恩之心,只相信动物法则时,他如何能够写出温暖人心的绿色佳作?

  何建明 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报告文学作家:

  回顾与梳理近些年来的文学创作,尽管文学作品种类很多,也涌现出了不少新锐作家,但提供给读者的精良作品并不多,甚至是很少,跟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这个恢弘的大时代很不匹配。我们没有大作品,包括我自己在内。

  一个根本性原因是现在大部分作家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不到位,只能玩点文字技巧;或远离自己生活的内容,凭空写些历史题材;或写他老家和小时候那点儿生活经历;或者对道听途说的一些故事进行编造。这跟我们时代对文学的要求格格不入。

  李建军:

  在我看来,学习的问题殊为重要,作家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

  经典作品是取用不竭的资源,意味着成熟的经验和可靠的方向。没有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借鉴,无论谁都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现在的中国作家们读书太少,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上,有的作家只偏于一隅,甚至只局限于研习明清以来的消极的经验,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人类文学的伟大经验,不仅浑然无知,而且盲目地排斥。我坚定地认为,除非把自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