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许昌夜出现不明飞行物 …
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
地质专家:巩义水晶宫几…
江油李白专家提出十大史…
文化产业启动金融引擎 …
张国勇等专家热议:交响…
赵本山“被研讨”,闻“…
专家:高青陈庄西周遗址…
历史文化名城专家曾一智…
专家:老城区改造在保护…
最新热门    
 
专家研讨:“80后”,真实写作现场在哪里?

时间:2010-4-17 13:19:05  来源:文学报
,但随着年龄成长和阅历积累,他们的写作有向上世纪80年代启蒙写作回归的倾向。”在指出倾向的同时,他也看到“80后”写作的不足:与传统写作相比,他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中的民族意识、家国意识和忧戚感不足;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理性自觉和启蒙意识在他们身上也比较薄弱;在中国乡土向都市转型期间,未能很好表达对乡土精神的关切。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和评论家刘绪源则不约而同地提到对于文学传统内核的坚守。程永新表示,传统文学作家有实力,但缺乏市场营销策略,无法接近年轻一代的读者,而显得文化断层特别大,但这并不是无法沟通的。他说:“文学是人类精神的最内在本质反映,这个核心的含量、重量和质量是不可能改变的。社会形态变化可能会造成文学边缘化和断层现象,却改变不了文学的本质和品相。”“80后”作家周嘉宁也认为,身为一个中文写作者,不可能和传统有彻底的割裂。

  文学批评,还在路上?

  相对于“80后”写作状况与文化氛围的多元化讨论,专家、学者对于“80后”文学批评所持的态度却基本相同:“80后”作家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市场和出版商,却尚未形成与此对等的文学批评体系。

  上海作协创研室副主任杨斌华表示,对于“80后”的研究已得到普遍关注,但纯粹文学意义上的研究很少,大多数建立在文学、网络与文化的互动关联上,“文化性”的研究有所缺失。传统的文学批评家对于“80后”的创作缺少兴趣,有相当大的隔阂。

  何平认为,产生隔阂的原因,一在于批评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进行细读,二则在于如此情况下产生的评论,“80后”作者也无法接受。他同时认为,在当下“80后”写作研究中,还存在重小说、轻其他类型写作的倾向:“‘80后’群体在网络上最为活跃的写作方式其实是诗歌,其活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夏烈则提出,在呼唤传统文学批评家重视的同时,“80后”群体需要发掘和培养属于自己的批评体系。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还有唐静恺、王纪人、于建明、金理等。文新集团系列报刊党委副书记贾亦凡最后致答谢辞。

  记者张滢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