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谍战影视:“被信仰”让…
影著协网吧影视收费非一…
警惕战争影视剧猎奇倾向
朱虹答问:加快发展广播…
横店计划未来5到10年在…
当代通俗文学以影视剧为…
影视剧改编磨掉热情 苏…
北京银行3年内将提供首…
影视剧“同题作文”越来…
以选秀方式物色导演:影…
最新热门    
 
谍战影视批量制造俗套 空白致敬带来“无效悬念”

时间:2010-5-10 12:22:33  来源:文汇报

  “我们已经打包回家,不会再有第9季。”剧组通过微博证实美国最成功的谍战系列剧集《24小时》即将彻底告别荧屏,正在播出的第8季将在5月底上演全系列大结局。8季累计190余集的《24小时》用跨越10年的大篇幅,以及实时剧情的叙事紧箍咒,挑战谍战剧的俗套极限。卧底、逼供、核弹、病菌、暗杀总统、政府阴谋,似曾相识的人物和剧情,始终围绕着孤胆英雄杰克·鲍尔。

  令“粉丝”困惑的是,当年赢得喝彩最多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也是如今遭受质疑的众矢之的。谍战剧的俗套,一方面成就了类型片的崛起,扮演着推进剧情的润滑剂角色;同时也因为观众智商和审美水平的升级,令人味同嚼蜡。《24小时》中的杰克甚至被国内剧迷称为“鲍小强”,对他的不死神话有点烦,对曾经被奉为经典的剧集“相见不如怀念”。

  剧集犀利,技术标准说了算

  “我是联邦特工杰克·鲍尔,今天将是我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天。”第1季中用来点睛的台词,在后来几季中都被删除了。在10年之后剧集落幕之际,这句当年让人心跳的台词,留下的感觉唯有“漫长的重复”。从“后911”时代延续到“后伊战”时代,8季的8个“最漫长的一天”里,杰克面对的是无尽的暗杀、无数的恐怖分子、层出不穷的核弹和生化武器以及最终的胜利。正在播出的第8季,几乎是前几季的的大烩串。福克斯电视在海报上打出“纽约也杰克”,杰克·鲍尔和《24小时》已经成为一种风格。

  正式定型太久的风格,让《24小时》成了谍战俗套的大户。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满墙显示屏、电话声音不断的反恐组,在洛杉矶或者纽约,并没有什么不同。针对要人的暗杀绑架,也只是从前几季的国防部长、总统候选人、美国总统,换成了参加和平会议的中东某国总统。杰克按照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是非观念,该不该出手的时候都出手,哪怕和总统为敌,哪怕绑架同事,一条道非要走到黑。还有4集就要落幕的“最终季”,前20集能让人叫绝的情节不多,只有一个早就没有什么可以损失的杰克继续玩命。

  除了故事内容似曾相识流于俗套外,一分钟的镜头说一分钟的故事,时不时跳出时钟滴滴答答的“实时风格”,也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技术需要。原本以悬念为节点的多画面平行蒙太奇,已经娴熟地转型成“工业规则”。

  当希区柯克的每个画面都引导情绪的理论,被技术放大为“镜头剪辑”决定情绪时,观众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多画面分镜头。

  有影评人在看过第8季的10集之后失望地说,当逻辑悬念缺位营造紧张气氛的时候,就用“分裂画面”让剧集看上去犀利,这已经是一种习惯。尽管诟病无数,但插入滴滴答答时钟画面的剧集越来越多。

  空白致敬,“无效悬念”生造话题

  《24小时》作为福克斯电视的最长剧集,除了编剧、主演和故事内容结构的廉颇老矣外,也逃不开观众“反恐热情”的渐渐消散。而作为影视剧话题背景的集体情绪,也越来越多地“被俗套”,致敬就是其中之一。

  借着“911”之后的民众情绪,“反恐”成为好莱坞的最大“话题”。2001年底《24小时》第1季首播时,观众很容易被剧中的反恐情绪和英雄主义感染。而9年之后,影视剧中的“恐怖分子”更像“战争狂人”。有评论戏称,就像预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影视剧也将所有反派预设为“极端恐怖主义”。编剧用极端刺激观众,而观众则在刺激中麻木。

  当刺激无效之后,“致敬”成为复制的代名词,新谍战电影复制起了老电影的套路,开始批量制造俗套。

  《翻译风波》推出时,标榜政治谍战,宣传中不遗余力地强调向希区柯克致敬。语言牵出的故事被形容成融合了希区柯克的《一个知道太多的人》和《海外特派员》;女主人公遭追杀的情景,很像《39级台阶》和《西北偏北》;而悬疑解扣又像《火车怪客》和《眩晕》。至少6部希区柯克电影的内容和形式,被移植拼凑。号称向《007:金手指》致敬的《007:大破量子危机》,其实只不过让一位“邦女郎”按照36年前“前辈”的死法死了一次,唯一不同的是将窒息她的液体从金属溶液换成了石油。致敬带来的“无效悬念”,已经堕落成创意不足之后生造话题的炒作。

  当《24小时》滴滴答答的时钟,不再意味着谍战悬念,“仪式感”剩下的只有今不如昔的感叹。希区柯克当年曾说“如何讲故事的兴趣,要大于对故事本身的兴趣”,尽管也少不了“希女郎”等大俗套,但他的电影却坚持剧中人不知情,留给观众一个知情者的全视角叙述方式。心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