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张炜:写《家族》是从我…
张炜在“跑文学马拉松”…
纪念艾青百年诞辰:二十…
浅析张炜的理想主义
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
农村社会变革的隐痛——…
最新热门    
 
张炜:二十二年的文学“马拉松”

时间:2010-5-15 12:28:37  来源:新民周刊

  我是在为遥远的“我”写作,写作时总觉得在很高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我”在看着我,我的写作要让那另一个“我”满意。就是为了苛刻的另一个“我”而写作,这才是真正生命个体的创作。

  撰稿/江迅

  山东作家张炜4月1日在香港写了封信给国家图书馆:“作家出版社决定将这套编号为2010的书赠存国家图书馆,是一种极具深意的,真挚而庄重的表达。这部书凝聚了二十二年的劳动,它即将成为国家图书馆中的‘沧海一粟’,我十分欣慰,也深感荣幸。我因为身在境外,不能前去参加赠书仪式,现在仅以这封短简,说出我对作家出版社和国家图书馆的一片敬意……”

  目前身为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作家的张炜,3月推出被评论界称为“中外小说史上最长的纯文学小说”《你在高原》。用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的话说,这部小说创造了当代中国文坛三个“第一”:第一部长达三十九卷、十单元(十册)的文学作品;第一部四百五十万字一次性推出的鸿篇巨制;第一部用了二十二年沉下心打磨而不间断创作的作品。

  《你在高原》的十个单元是一整部,是完整的大故事,它们是:《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这部巨著书写“50后”(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心灵史,深入腠理地追溯一个东方大国在整整百年的艰难转型,被评论界称为“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在这场费时二十二年的文学“马拉松”中,他凭惊人毅力跑到了最后。

  《你在高原》付梓出版,张炜完成这场漫长的劳作之后,有一种穿越旷邈和远征跋涉的感觉,他顿时显得轻松了,于是来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两个月。他的演讲和座谈会多达十多场,以下是4月上旬张炜接受采访的摘要。

  “50后”的心灵史

  问:《你在高原》被视为“行走之书”,作品主人公是地质工作者,你为什么作这样的选择?

  答:可以从三个层面说。第一层面,我出生的地方在海边的林子里。我小时候,身边就是母亲和外祖母,她们很忙,我常常独自在林子里、海边玩。那是龙口湾,渤海湾的一个小港湾。后来看到很多帐篷,原来那里发现了石油、金矿、煤矿,地质队来了。我很孤独,就常常去帐篷玩,去睡觉,听地质队员讲故事,看他们工作。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我都很好奇,印象特别深,这对我是很大的诱惑,就想自己将来也能干那样的工作。不过,后来考大学,我却考了“师范”,但一种情结却留下了,我始终关注地质工作者的事。

  问:那么第二层面呢?

  答:是受一个事件的影响。书中的主人公叫宁伽,他是生活中的原型,是我的挚友,是知识分子的孩子。80年代初,宁伽这批年轻人特别热衷辩论,他们读很多古今中外的书,谈理想,谈抱负,有过一场关于理想和精神的大讨论。那是50年代前后出生的一批人。当年,我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后来我身边的几个朋友辞了职,带着帐篷,抱着地理地质方面的数据,出走去了很多地方,志向远大。但我没有走成。那是商业化、物质化年代正热的时期。后来,他们中间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死了,有的人经商了。1993年也有一场为期三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所谓“二张二王”之争,把我和张承志“二张”,对王蒙、王朔“二王”,人们拿我的文章和作品做例子,其实这场争论中,我没有参与写过一篇文章。我总觉得,不了解这批人,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于是我始终有种冲动,写他们成了一种责任。还有第三个层面,为什么选择写地质呢?因为地质的思维材料更结实,植物学、土壤学、岩石、动物、山脉、河流,现在的文学,虚幻的东西多了。因此我选择主人公是地质工作者。

  问:听说你为了写这部巨著,行走了不少地方?

  答:为了写宁伽他们,我沿着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抵达那个广大区域的每一个城镇和村庄,记下它们的自然与人文。除了非洲,日韩、欧美,东南亚,我也都去了,这就不失全面,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欧洲、东南亚社会状况和情节,这么大的框架,在这样的时间的跨度、地域的跨度,没有这种人种的比较,文化的比较,经济状况的比较,制度的比较,很难深刻理解宁伽这一拨人在转型期五花八门的行为和思维。

  问:你说有一种责任写50年代前后出生的那批人,怎么理解?

  答:这部作品浓彩重墨放在1950年前后出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