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中外专家学者聚首福州研…
乳源瑶绣“万物和谐”获…
“南澳一号”目的地可能…
乔羽徐沛东冯小刚等为唐…
新闻出版总署首次将廉政…
专家确定“南澳Ⅰ号”瓷…
广东阳江拟将“南海一号…
名人故里效应超出文化范…
湖湘名品“打包”亮相文…
磨铁晒账单“不欠袁腾飞…
最新热门    
 
狩猎文化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0-5-18 12:10: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

  从前有个猎人,头戴礼帽,骑马背枪,带着狗,上草原打猎。他看见一只狐狸钻进洞,就下了马,把礼帽扣在洞口上,把狗系在马缰上,把枪挂在马鞍上,去找狐狸洞的另一个出口。找到那个出口,猎人捡了柴草点烟往里熏。狐狸被呛得掉头从入口跑出去,顶上了那个礼帽继续跑。狗立刻去追狐狸,拖得背着枪的马也跟着跑。转眼间,狐狸、狗和马都没影了。猎人一路走一路逢人便问:看见戴礼帽的狐狸没有?看见拉着马的狗没有?看见背着枪的马没有?

  故事是2002年在青海玛可河林场食堂的酒桌上听来的。笑声未落,玛可河林业局赫局长接着说:“再讲一个真事儿。”

  前些年没禁猎那时,我们林场有个职工老王休息日去打猎。远远看见一只马鹿,他悄悄跟了上去。马鹿走啊走啊,他追啊追啊,终于接近了,一枪把马鹿打倒在地。他走过去,把枪挂在大大的鹿角上,坐下狠狠地吸了一根烟,然后把烟蒂摁在鹿屁股上:“累老子跑一天!”那马鹿突然跳起来,噌一下窜了出去。老王再没力气追了,眼看着鹿挎着枪消失在森林里。

  那个晚上,伴着玛可河水的轰鸣和青海云杉的低吟,打猎的故事、野生动物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想一想我们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多少打猎的故事?有多少跟打猎跟动物相关的谚语、成语、寓言、史诗?狩猎文化绵远流长。自打与动物分野,人类在狩猎中成长,人类的智慧在与野生动物的较量中增长。

  吉林省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已经退休的前任宣教中心主任李志兴,做过多年东北虎文化的调查。他说:进山打猎辛苦又危险,不是什么人都敢去的。一个村子里,谁能上山打猎并打回猛兽,那绝对是英雄!如果能够组织、带领乡亲一起上山围猎,那就是大能人,是受村民拥戴的领袖。

  在高黎贡山,最出色的猎人被尊称为“猎神”,不仅枪法好,“打喉咙不伤眼睛”,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习性、活动规律摸得一清二楚,看脚印、辨粪便,就知道是什么动物,什么时候来过,走了多远……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名谚成语是跟野兽斗智斗勇得来的。“狡兔死走狗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从狩猎体味和衍生的心机,亦成千古警示。而让狐狸把礼帽、猎狗、枪和马都带跑了,坊间笑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狩猎文化的丰采多姿。

  (二)

  然而,历史走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境内,除非特许,狩猎这件事成为犯法。

  40年前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巴彦乡巴彦街村下乡的北京知青,还能回忆起当年黑熊进村的往事。弹指一挥间,巴彦街的耕地增加了6倍,白桦林几乎砍伐殆尽,别说黑熊,连野兔都少见了。人口的增长,耕地的增加,城镇与道路的建设,越来越多地占掉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阻断了它们的繁殖走廊,加上市场需求引发的滥捕乱猎,使野生动物在几十年中迅速减少,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比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人们仿佛是忽然间发现它们从中国各地消失了,目前仅剩十来只苟且在图们江-乌苏里江中俄边界一带。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全面禁猎的第一理由。

  即使是在刚刚脱离原始社会的极偏远地区,列入国家保护级别的动物也都是严格禁猎的。只是,世代相传的狩猎习惯,不会在一个早晨就禁住了。

  虹雉是大型雉类,羽毛呈彩虹般的颜色,分布偏狭,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录。西南林学院的青年教师罗旭,在高黎贡山上讲起他研究白尾梢虹雉的一波三折:

  追踪观察白尾梢虹雉10年,我几十次爬高黎贡山,总是刚刚固定下来一个研究点,追踪研究的对象就被偷猎者打掉了,不得不再爬上别处山脊,重新寻找白尾梢虹雉的踪迹,如此已经几易其地。高黎贡山保护区管理局腾冲分局的局长说,他们抓到的偷猎者,下山来把脸洗干净,发现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身无分文,只能教育几句放了,还掏路费让他们回家。

  尽管禁猎后枪支都收缴了,可今天到怒江两岸走走,还不时可以看到手拿弹弓、肩背弩机的山民,如果想打羚牛这样的大型野生动物,自制火枪也有可能。高黎贡山地区,可供农耕的地域狭小,千百年来当地各民族都靠狩猎补充衣食来源,虽然现在温饱问题能解决,但耕作之余,在进城打工与上山打猎之间,他们更可能选择打猎,因为驾轻就熟。

  和高黎贡山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北京大学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吕植教授,现在创办了民间公益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这基于她曾经的“遭遇”:

  我那时刚满20岁,跟随北京大学潘文石老师在陕西秦岭深山中进行野外大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