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于丹与孔子75代孙反目 …
阎崇年书稿620处错误首…
陕尚家岭秦汉建筑遗址首…
第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
于丹:经典不是空洞的大…
美首次拍到掠日彗星三维…
台湾收藏家重要藏品首次…
宋庆龄晚年书信首次亮相…
中国官方文学奖项首次向…
文化多样性节首次走出联…
最新热门    
 
于丹首次畅谈“世博文化” 回应“演讲被侵权”

时间:2010-6-2 11:41:28  来源:青年报

  尽管再次遭遇图书侵权的问题,但是于丹说,她不会因为这样的一些困扰,就放弃对于世界的信任感。作为上海世博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博志愿者形象大使,于丹或许给人们做出了一个表率,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心怀信念。日前,在上海进行学术活动的于丹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席间,她首次畅谈了对世博文化的看法。

  世博主题 带问号的思考

  不久前,在带领原北川中学几个孩子首次踏入世博中国馆之前,于丹还在担心里面的陈设会不会又是红木家具和京剧脸谱之类。然而时隔近一个月后,于丹却是满怀兴奋地向本报记者描绘她进入馆内后所看到的情景——“我看到一张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四时流转,是在北京王府井,在上海的南京路,还是在宋朝的汴梁,这些都开始变得模糊。我爱中国馆的这种文化。”

  事实上,于丹一直特别喜欢《周易》里的那句名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她不赞成言必称“四大发明”,因为文化不是化石,更不是谈资,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有生命的,所以古人才强调“文而化之”。

  在于丹眼里,世博会便是这样一种活的文化。因为活,而永无止境。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专家委员会成员,于丹总是陷入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沉思之中。“我宁可把世博会的这个主题看成是一道带问号的思考题,也不愿把它看成一个带句号的结论。”

  于丹说,无论是中国馆的陈设,还是英国馆的“种子”、法国馆的“森林”、荷兰馆的小房子,都寄寓着人类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文明理念的碰撞,预示着“起点的开始”。

  生活态度 坚守一份信任

  对于丹而言,她是如此坚决地要“作为动词的文化活着”。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所作为。曾有一位外国朋友问于丹,她给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于丹意味深长地说,她是一个传递态度的人。“这个态度就是一种信任。信任人性、爱、善良、文化的力量和未来。”因为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困扰,这个时代人们不信的东西太多了,但是,放弃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其实是一种危险的姿态。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忧,于丹与一些她在震后曾经陪伴过的北川的孩子们有了一个相约世博的约定。在场馆里,于丹带着孩子们愉快地感受着,给他们讲解各种陈设的奥秘所在。孩子们习惯地叫于丹“妈妈”,在参观结束后,他们兴奋地嚷着:“妈妈,做一个中国人真自豪!”这些话让于丹听了很感动,因为这说明孩子对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心怀信任。

  事实上,于丹一直也在关注那些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接下来,她计划陪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去参观上海世博会,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安慰,也让他现场感受未来之美好。

  消除成见 心平气和解释

  老外也见识了于丹“作为动词文化活着”的态度。于丹迄今已去过20余个国家访问讲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常会感觉到外国人对中国十分好奇,又十分的抱有成见。作为一名中国的文化学者,要解决这些成见,无疑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一次,一个老外对于丹直言,他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于丹笑笑说:“中国人信仰的是伦理”。她于是给老外举了一个令其顿悟的例子,如果面前一杯水翻了,外国人一定说“OHMYGOD”,中国人却一定说“哎呀,我的妈呀”,这就说明了中国人的信仰所在。

  在于丹看来,一切消除成见的方式,就体现在对文化差异的这种心平气和的解释上。于是,她总是给老外耐心解释为什么外国多的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而中国老百姓住的是四合院,皇帝住的是紫禁城,为什么外国芭蕾是踮着脚的,而中国戏曲却喜欢走圆场。

  于丹说,她就是要用文化来扫除这些偏见和壁垒。目前她的书已经有了20多个语种,30多个版本,这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书无疑正在努力完成于丹的文化使命。

  焦点回应

  要求孔健先生立即停止侵权

  本报日前一篇名为《〈于丹的天空〉尽刮“吹捧风”》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文中提到自称孔子75代孙的孔健,写了一本《于丹的天空》,溢美之词十分肉麻。对此,于丹向本报记者表示,自己也看到了这篇报道,“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本报记者看到了孔健写的关于于丹的四本书。她告诉记者,她和孔健认识于2007年,当时孔健在《〈论语〉心得》译成日文过程中做过些事,为了表示感谢,于丹扉页上给孔健写过一句话。谁料,这句私下的赠语此后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孔健运作的《论语力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