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初夏的镇江有点闷热,一场预报的阵雨迟迟没来,这让焦山岛岸边的人们更加焦躁。于是,有人对在头顶不断盘旋着的那架搜救直升机也有了怨言,那架飞机原本让他们十分兴奋。
见证“大事件”的激动,在几分钟前伴随着碎石崩裂落水声而化为了惊呼——筹谋了三年,耗资巨大的《瘗(yì)鹤铭》石碑起吊出水工程,因为石块浸水千年,在被高强度尼龙缆绳刚刚用力的瞬间就在局部出现崩裂。这一被央视现场直播的“国宝”出水盛举,因此被迫暂停。
在山另一边的碑刻博物馆里,导游指着展示的残碑声音高亢:“中央电视台来现场直播!为什么?给钱央视就会来?当然不行,这足以证明《瘗鹤铭》的国宝价值……”
千古谜碑
《瘗鹤铭》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但对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以及国内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却耳熟能详,也是他们心头萦绕难去的情结。
《瘗鹤铭》的魅力,一在于它的艺术价值,二则是它的神秘。《瘗鹤铭》的历史,充满种种传说和不期而遇的变故。
“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南北二铭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已久。
“瘗”意即埋葬,顾名思义,《瘗鹤铭》就是葬鹤的铭文。在书法史上,《瘗鹤铭》的身世本身就是一个飘逸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六朝时期,一个取名华阳真逸的隐士在华亭得到一只仙鹤,仙鹤随他四处云游,想不到在镇江竟然仙逝而去。鹤是长寿的代名词,它的死让隐士震惊,震惊之余他用玄黄的丝绸包裹了鹤的遗骸,将之葬在焦山下,并在葬鹤的土丘旁写下了一百多字的《瘗鹤铭》进行凭吊。
成文之后,隐士雇佣工匠将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伴着晨昏日暮,碧水江波几百年。大约在唐代中后期,因雷击或塌方,《瘗鹤铭》全碑坠江,裂为五段,直至宋时被镇江郡守钱子高发现两块残碑,惊为天书,立亭保护,自此名扬天下。
这是流传比较广的《瘗鹤铭》的起源说,《瘗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这个问题在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前天在焦山公园内,一名导游给游客们的答案是:王羲之。“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过残碑后‘指定’的。”
王羲之说有一定的市场,镇江坊间也有此传说:王羲之有一日到焦山游玩,见一对仙鹤在空中盘旋起舞,姿势优美,感叹道:“要是写字像仙鹤这样灵活就好了。”
当家和尚见他喜欢就将仙鹤送给王羲之,约定等王羲之办事回来再将鹤带走。不料等王羲之再次来到焦山时,那一对仙鹤已经死去。王羲之十分悲伤,遂含泪挥笔,写下了这篇《瘗鹤铭》示悼。
和很多碑作不同,《瘗鹤铭》文未写作者,也没有具体纪年。虽然有人考证王羲之的妻子是镇江人氏,王应是镇江之婿,《瘗鹤铭》出于其手,较为可信,但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弘景所书。
除此之外,宋代的欧阳修、沈括等人则认为该铭文是唐朝诗人顾况所为。此外还有王瓒说、皮日休说等等。目前书法界、史学界对于《瘗鹤铭》的作者共有七种说法,但都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考证。
《瘗鹤铭》究竟为何人所书,也就成为一个千年之谜。
一块特立独行的碑
此碑由何人所作现在看来并不是重点,因为后人早已经由碑文本身确定其是国宝。
据焦山博物馆曹秉峰副馆长介绍,《瘗鹤铭》的特点正是突破当时常规的“特立独行”,“《瘗鹤铭》无论是书风还是记述习惯,都迥异于中国书法的传统。”
曹秉峰说,最为奇特的是碑文一反古时自右向左的书写顺序,从左至右竖书而成。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对其极为推崇,作诗盛誉《瘗鹤铭》为“大字之祖”,宋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瘗鹤铭》自宋代至今的千年间得到无数赞誉,被认为是南碑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成为“碑中之王”。
“在此之前,古人写字都是小字,写在竹简之上,而《瘗鹤铭》则是开创了大字大书的先河。”曹秉峰说。在焦山碑刻博物馆内,现存有五片由清代人陈鹏年打捞上来的《瘗鹤铭》残片。经江水冲刷已经字迹模糊,但仍能看出其行书意韵,笔画恣意舒张。
“碑文因依崖而刻,随形就势,所以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曹秉峰说,虽是楷书而笔贯篆隶。外行人看不出端倪,内行人却给了它极高的荣誉。
史料记载,从宋朝开始,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来到焦山小岛,探访这篇传说以悼念家鹤为内容的书风奇特的铭文,在临摹拓片之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