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浙江玉架山聚落遗址发现…
浙江竹林深处发现神秘古…
浙江省发现83处旧石器时…
合溪洞遗址:一颗牙齿闪…
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摆…
浙江江山获“中国村歌发…
浙江宁海发角楼将被建设…
首届全国村歌之星演唱活…
专家:浙江巨石天书乃人…
浙江北仑发现大型古墓群…
最新热门    
 
浙江象山渔文化“活”着 拔篷号子响彻码头(图)

时间:2010-6-14 11:30:52  来源:浙江日报

  初晨,高亢嘹亮的“拔篷号子”响彻码头——“一拉金嘞格,嗨哟!二拉银嘞格,嗨哟!三拉珠宝亮晶晶,嗨哟!……”海面上随之白帆点点,勤劳的象山渔民迎着朝阳再一次唤醒了大海的深沉……即使在今天,当我们沿着石阶走入石浦老街,依然能感受到“住在潮烟里,涛声到枕边”的渔家气息。

  自称为“渔家儿女”的象山人,世代生息中传承的习俗,终于绽放海洋渔文化的奇葩——成为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而并列在它身旁的,是热贡、徽州、闽南等6个各具特色的兄弟。

  象山海洋渔文化“活”着,且更鲜活。在歌谣、渔舞、禁忌、祈祷中的种种民俗,比如筷子不能搁碗上,讳“船搁浅”,不能吹口哨,讳“招风引浪”……让渔文化的印记烙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和生活细节之中。也因此,象山被称为海洋渔文化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矿区”,仅石浦镇,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项,省、市、县非遗23项,还融入了中国沿海,包括沪、苏、闽、广等地的渔文化历史文脉。

  这些数字,正是象山对民间文化的呵护和重视的体现。在历时两年的非遗普查中,象山县搜索线索5万余条,立项重点1400余项,并制订《象山县民间艺术资源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众多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保护生态、人文古迹成为一种责任。”省非遗办王淼的话成为最好的注解。而从单个文化项目保护升级到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最终也意味着大众生态文化意识的一次集体升级。

  一项文化的传承,终究离不开人,对文化传承人的发掘和保护,也让现代象山渔家了解了古老的文化。年过半百的“唱新闻”传承人叶胜建被普查员们找到时,已经停唱多年。“唱新闻”,是当时象山最红火的民间技艺,它的消失是因为电视的普及。县文化部门不仅为“唱新闻”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为叶胜建配了 “专用”写词人,帮他招徒弟。如果你在今天的节庆里行走于渔区,就能听到那阵阵锣声和浑厚唱腔。

  渔文化,就如给民间艺术提供养分的厚土;而节日,则是风俗文化呈现与传承的最好载体。每到春节、“六月六”等,东门渔村古老的城隍庙号角喧天,鞭炮齐鸣,20多名青年小伙子头裹白巾,兴致勃勃地人手高举一盏鱼灯冲荡回旋,这种民间舞鱼灯已在这六百多年的古建筑里扎根。像这样有习俗活动的核心古庙,石浦内就有80多座。

  “真正让散落在半岛各个角落、甚至濒临湮灭的渔文化重燃生机的,是开渔节。”从第七届开渔节开始,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纷纷登台,尤其开渔仪式上锣鼓齐鸣、千帆竞发,尽展渔区民俗。鼓励群众把文化遗产“用”起来,“活”起来,还节于民,成为象山渔文化的核心。历时12届的开渔节,每届仅祭海、妈祖巡游、开船仪式这三项活动,观众就合计超过10万人。而渔文化,也早已成为半岛的代名词。

  记者 童桦 陈醉 通讯员 丁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