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陈桥驿:一生作伴《水经…
“水浒”与“教材不宜”
中国孩子别看《水浒》,…
《水浒传》人物该屏蔽的…
梁山斥资25亿元建水浒文…
千年古县山东阳谷着力打…
江西武宁布贴《水浒一百…
山东为水浒故事申遗 两…
山东5县联手申遗 《水浒…
武汉市民篆刻“水浒108…
最新热门    
 
《水浒传》“鸟人”读错了?门外汉研究庆元方言

时间:2010-6-23 12:03:31  来源:浙江日报

  一个字该念啥 他考证了N年

  吴式求,一个只读过4年书的古稀老人,一个语言学的门外汉,硬是数年如一日钻研庆元方言,出版了专著

  享有“古语活化石”盛誉的庆元方言,是一宗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吴式求潜心十多年研究写成的《庆元方言研究》尤其难得。翻开浙江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多达100多万字的大书,你怎么也想不到,竟出自一个只读过4年书的古稀老人之手,一个语言学的门外汉。

  庆元古字古音词义鲜活至今

  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吴老揣着厚重的《庆元方言研究》来到杭州,静静地等待着前往拿书的朋友们。

  雨不停地下。整整一个下午,就那么与吴老对坐着,和嘀嘀嗒嗒的雨声一起,倾听那过去的故事。

  在《庆元方言研究》这本枯燥的“天书”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字。比如天上飞的鸟,庆元的方音习惯上叫作“diao”(音近“吊”)。这个 “diao”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古音,也是“庆元方言古音多”的又一注脚。吴老查阅《康熙字典》,“鸟”字的读音共有六种,《汉语大字典》也罗列了四种读音。读音虽多,但其中大都属于“变通运用”或“假借”范畴,并非字的本音、本义。严格说来,“鸟”字的真正本音其实只有两个,那就是“diao”和 “niao”。既然如此,究竟哪个是古音呢?

  吴老再查有关古代典籍,我国现存成书年代最早的一部字书叫做《说文解字》,在这部书中,“鸟”字下没有注音。后出的《唐韵》始注“都了切”,宋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沿注“都了切”,《集韵》和《韵会》别作“丁了切”;到了明代宋濂等人奉诏编修的《洪武正韵》中才开始出现“尼了切”的注音。“都了切”“ 丁了切”的拼音都读“diao”,“尼了切”的拼音才读“niao”。由此可见,“diao”先于“niao”,“diao”才是“鸟”的古音,“niao”充其量只能算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古代人的‘今音’”。

  吴老回忆道,199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连续剧《水浒传》,差不多每一集都有不少与“鸟”有关的词语出现如:“鸟人”、“鸟汉”等,此类粗俗词语中的“鸟”本来都该读作“diao”的,但剧中人物却无一例外地全都念成了“niao”。

  “这本《庆元方言研究》就好比自己的孩子一样。”吴老微笑着说,早在付印之前,这本书就已经被“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部”确定为向国内外重点推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专著之一。

  日本学者一来就是两个多月

  人们也许要问:方言随处都有,何以惟独庆元方言能够与众不同,特显珍贵?这样的方言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

  吴老的答案是:这与最先来到庆元,最早开发庆元的吴姓先人有关。

  唐代以前,庆元尚属一个待开发地区,人烟稀少,自从一个叫做吴禕的京官和他的家人避乱来到这里之后,面貌才开始改变。

  吴禕是晚唐时人,为避董昌之乱,随同父兄隐居浙南山区。公元904年,携眷属举家迁来庆元,几经辗转,于公元1004年定居大济。吴禕和他的儿孙们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开发创业,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家族,其后裔遍布全县各地,不少支系还向省内外扩展,有的甚至发展到了国外。

  正因如此,颇有特色的古老方言——庆元方言,由于地处偏远深山,受外界影响较少,至今仍保存大量古代汉语特征,对研究古汉语、考古、以及了解我国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1996年秋天,日本爱嫒大学秋谷裕幸教授在庆元考察时发现,这个地方的方言不仅有着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而且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唐代以前,甚至商、周时代的古语古音。

  秋谷裕幸教授兴奋地盛赞庆元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秋谷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中国,跑遍了浙南、闽北许多山区,研究过各个地方的方言。秋谷裕幸教授为什么不将这一称号留给别的地方,而偏偏给了庆元方言呢?

  “这主要是因为庆元方言中保存的古音和古字特别多的缘故。”吴老打比方说,例如“吃饭”,庆元话叫做“咥饭”,这个“咥”,就是《易·履》:“履虎尾,不咥人。”的“咥”,《易经》、《老子》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多年。庆元方音来源之古,于此可见一斑。再比如“大小”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