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从六…
中国作协公布新会员名单…
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湾地…
郑渊洁高调展示“分手信…
作协有望首次吸收台湾会…
作协发言人:尚未考虑让…
台湾作家首次加入中国作…
中国作协接受退会 郑渊…
作协接受郑渊洁退会 称…
云南文联举办抗旱救灾书…
最新热门    
 
文联作协“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座谈会

时间:2010-7-3 10:52:44  来源:光明日报
作构思。有的作家还是带病参加采风,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作家们普遍认为,此次“走进红色岁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一次宝贵的党史、国情知识“充电”,是一次体验之旅、心灵之旅、升华之旅。他们真切地感到,只有深入到这些曾经有过光荣历史的革命纪念地,与当地群众进行零距离地交流,才能真正触摸到那些“红色岁月”,感受昨天的历史。这与以前通过文字、影像来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到延安采风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说,历史是探求过去、感知未来的最明亮的灯火,延安的红色岁月是精神的宝库、历史的宝库、生活的宝库,这片圣土将会为作家提供无穷的创作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红色岁月”既是一次文学采风活动,更是作家通过“三贴近”向延安大众学习的心灵之旅。

  采风活动也使作家们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了新的认识。作家们认为,这类题材创作惟有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结合上达到新的高度,才具有感染力。要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待过去的革命历史,让产生于不同年代的革命精神,通过自己的创作不断发扬光大。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所说,“走进红色岁月”之后的创作题材,应当毫不含糊是属于主旋律作品,而主旋律作品应该是有让人信服的人物形象,要有血有肉,有丰富的情感,才会让受众者有亲切感和亲近感,应该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并在其中充分展示人物性格,还应该有真实且体现艺术特征的细节。作家黄亚洲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把握好“度”,让充满人情的“人”贴近我们灵魂中温暖的一面,真实的一面,让我们在欣赏中有一种温暖和亲近的感动,而不是“猎奇”。我们认为这些见解都非常宝贵。

  多数参加采风的作家一边采风,一边进入了创作状态。如《潜伏》的作者龙一以前曾写过三篇有关长征的小说,去年8月份曾自己跑到瑞金采访。这次龙一到遵义采访,获得了更多当年红军战士的故事,热泪盈眶地表示他还要重新努力地去进行长征题材的创作。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在延安采风时特别认真,他说:“我们之所以要‘走进红色岁月’,是为了让红色文化更真实更鲜活地融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今天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竞争,红色文化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我们这个时代仍有深刻的意义。”因此蒋子龙表示自己一定会写一部表现形式有独创性的延安题材的作品。女作家刘静、素素、马娜、温燕霞等在采风中接触当年的红军女战士的事迹后更是被强烈地感染了,她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从女性角度来准确地创作反映一代女红军、女赤卫队员和红军女家属的英雄故事。雷抒雁等著名诗人更是激情澎拜,已经写出一批好诗。

  许多作家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到这些地方,而对作家来说,第一感觉总是最新鲜和直接的,对题材的判断也十分准确与可贵,正是这种新鲜的、直接的、可贵的感受,其创作上的冲动自然而然也就特别高涨。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和看重这份真切与热情,因为它有可能在红色题材的创作上有重大突破。

  用镜头记录光辉历程

  李前光

  今年5月21日到6月11日,近80位摄影家组成的五支摄影小分队分批来到革命圣地。小分队先后瞻仰革命遗迹,聆听革命战斗史,重温革命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再教育。当地的一草一木都激励着摄影家们按动快门。

  每支小分队都力图用新的视角理解、体会和反映革命圣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在延安,摄影家们深入到蔬菜基地、工业园区、村民家中、女村官办公场所、医疗下乡诊治点、果园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在西柏坡,小分队拍摄采访了多位普通老百姓的新风貌,拍摄了农家乐、新企业、新农村等的蓬勃生机。在韶山,“90后”新党员入党宣誓的情景、韶山建设的新成就、乡村“歌舞团”的精彩表演,还有毛主席塑像的收藏者、“毛家饭店”的创始人、用山歌申请 “非遗”的老人,都被摄影家永久在镜头中定格。在遵义,小分队沿着红军当年进入遵义的路线,重温红色经典。在井冈山,小分队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风景如画的 “红色资源”,为井冈山的宣传推广留存下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

  “每到一处地方,就是一次心灵的震动,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是摄影家们的共同心声。通过革命遗迹和老区现状的对比,能强烈感受到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发奋图强的精神。

  70多岁的闫青海老人曾经被董必武所救。如今,他在西柏坡开办了农家乐,还买了游船,家里一直珍藏着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和画像。谈到今天的美好生活,老人眼中充满了幸福。宝塔山上,有着“圣地歌手”称号的刘和如老人几年如一日在宝塔山上为人们演唱自编自演的新陕北民歌。在革命烈士王佐故居,摄影家们采访了王佐曾孙王华生,并特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