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台湾“517呛马大游行”…
弯腰精神 台湾1万3千人…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名人八字 台湾谢长延
名人八 台湾苏贞昌
沉淀四百年的历史回响—…
当代台湾社会的宗教变迁
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
最新热门    
 
台湾人看《潜伏》,不该传播!!

时间:2009-9-8 20:35:34  来源:风水网
台湾人看《潜伏》:语境的不对称、不当传播
作者: 胡逢瑛
2009-05-15 12:19:19
来源:南方周末网络专稿

金融危机的到来,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一些相当敏感的历史也搬上电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潜伏》就是其中之一。
当两岸关系逐渐转为热络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当年的恩恩怨怨也引发民众的关注。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在接受《中国时报》专访中表示,两岸应该往前看,过去光是一个徐蚌会战(大陆称淮海战役)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当然是不堪回首的往事,中华民族再从事内战实在是人类的悲剧,他呼吁两岸不要再重复过去的恶斗。从马英九就可以看出,两岸对于同一段历史的名称、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台湾民众在最近十年的认同上出现分歧,但在纪念蒋经国百年诞辰中,台湾民众正在凝聚共识,更加凝聚的台湾是一种趋势。
《潜伏》电视剧热播的正是国共斗争中最为激烈和具有相当争议的阶段,在此阶段存在的几个问题就是:在抗日战争阶段隶属于国民的军统组织开始使用大量的暗杀手段来对付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后,在内战中这样的方式和方法得到延续,这些滥权的行为,蒋经国在台湾将这些脱轨行为做出彻底的整治。
《潜伏》大陆化、不了解国民党
《潜伏》电视剧在整体表演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剧本、导演、演员对于国民党官员的整体特点缺乏了解。国民党的整体支持者基本是建立在地主和知识分子的基础之上,国民党的问题就是在持续的抗打击上比较薄弱,要不然无法理解为何在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上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在接下来的内战当中,国民内部出现了大量集体贪污的现象,就是说八年抗战使得国民党的菁英在精神长期的紧绷之后,然后马上进入另外一场更为激烈的内战,这使得国民党部分官员精神崩溃。
这样当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尽管蒋介石不忘反攻大陆,但此时国民党的外部压力已经大为减少,这使得很多的国民党的高官和老兵,基本上都很高寿,百岁以上的比比皆是。而中国大陆高官和士兵高寿的不多。
其次,国民党菁英当时的政治思想是非常强烈和坚强的,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反战情绪的延伸,在经过正面战场长达八年的惨烈战争后,国民党内部对于内战出现分歧,对于这些在香港凤凰卫视的纪录片中多有体现。
再次,在中共的地下组织和国民党的军统(后为保密局)的斗争,其实各为其主,不需要摆出来,这是一场菁英对菁英的斗争,其中包含的问题非常复杂,电视剧这样粗浅的文艺形式很难表现出来。
在内战发生的后期,国民党的保密局确实出现大量的滥权现象,之后在蒋介石到台湾之后,由蒋经国重新整顿这些特权单位。《潜伏》电视剧的导演在采访中承认剧本是受到来自苏联时代的相关小说影响,但是以笔者留学俄罗斯七年多的生活经验来看,苏联在电影题材制作方面来讲,从来不涉及克格勃的题材。而且在苏联和俄罗斯时期民众都普遍认为,克格勃在美国媒体的刻意污蔑下,都变为杀人机械的代名词,但在苏联领导人中安德罗波夫和俄罗斯前总统普京都出自克格勃,而且苏联和俄罗斯大量的领导人都和克格勃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克格勃的俄文为: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一个跨部门协调的单位,主要是保证国家安全协调机制。其实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是和克格勃相对应的单位,但部门级别低很多,在协调力度上比克格勃薄弱,经常在组织活动中出现问题,这样污名化克格勃是中央情报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这一任务在冷战中基本得到完成。苏联克格勃的主要问题是滥权,并且对于大量的涉外和学术机构及教授进行监听等活动。
自台湾接触戒严之后,台湾的安全部门的权力大大弱化,这应该是李登辉进行民主化后的结果。对于这一结果,很多的台湾民众是表示认可的,这就像当初俄罗斯联邦刚成立的时候,前总统叶利钦马上就分解了克格勃为:对外情报局、联邦政府通信与信息局、联邦边防局、联邦警卫局和跨共和国安全局。后来,俄联邦国家安全委员会也被改编为联邦安全署。
最后,《潜伏》电视剧人物的表演基本上是非常大陆性质的,很少有台湾国民党人物的特质,演员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