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
|
时间:2009-9-8 20:05:11 来源:风水网
|
|
|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母文化,群经之首,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受到世人的青睐。特别是在华人氛围里,更被尊为至圣宝典,甚至成了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2005年5月5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参访大陆,进行“搭桥之旅”。在双方会晤时,宋楚瑜先生就曾引用《易经》的语言,他说:“更重要的,我能够用《易经》上所说的一句话,什么叫做变?什么叫做通?《易经》说,‘化而裁之谓之变’,而更重要的就是您刚刚所说的‘推而行之谓之通’,有所变,有所不变,化而裁之。我们怎么去化解,把过去的恩恩怨怨裁掉,这是变。有所变、有所不变,不变的是两岸炎黄子孙大家手牵手不能变,两岸应该是炎黄子孙,大家应该手牵手的,那个是不能变的。但是我们也有‘通’,‘推而行之’,然后就是‘举而施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很遗憾,媒体在整理时,把“民”,整理成了“明”,把“事业”理解成了“是也”。于是,这句话被整理成了“举而施之,天下之明,谓之是也”。由此不能不感叹,我们国人是多么缺乏国学知识,中华民族的这一通用语言,恰恰在我们文化的发源地被淡化了,不能不说遗憾!
上述的谈话,宋楚瑜引的是孔子所著的《周易·系辞上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的论述。当大家在电视里、广播中听到上述的谈话时,一种由衷的亲近感油然而生,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易经》文化,把海峡两岸的心联接在了一起。
这一段系辞的意思是说,超越于形体之上的,叫做“道”,居于形体层面的叫做“器”。两者的作用,导致事物交感化育、互为裁节,叫做“变”,顺沿变化而推广,叫做“通”,将这些道理留给天下百姓使用,就叫做“事业”。
“形而上”,讲的实际上就是指精神领域的事情,“形而下”,讲的就是物质领域的事情。世间事物无外乎精神和物质,精神和物质,一阴一阳,就构成了“道”。
当前,世界华人研究易经者数不胜数,不论走到哪里,《易经》都会成为华人联系的纽带。更为可喜的是,西方人士对中国易经的热衷近些年也呈快速上升的势头,在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中国《易经》,有很多版本,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世界又掀起了儒学热,而儒学的根也在《易经》。目前,世界孔子学院已愈150所,而中国的孔子学院也刚刚在北京挂牌……可以预见,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国学的复归,必将给人类带来新的生机,中国国学必将再次影响世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