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
试论《恒先》的“自生”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
再论《算数书》与《九章…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
最新热门    
 
论《小豆棚》对《聊斋》的模仿与变异

时间:2009-8-8 16:52:22  来源:不详
凡间靠她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追求。这一点,体现最多的是在爱情故事中。如狐女阿绣,正是由于她的法力,她才能促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为了能与自己的真爱结为伉俪,那些凡间女子不惜违抗父母,冒当时之大不韪,甚至以死抗争。但是,在强大的封建礼教面前,她们的抗争终究是弱小的。正当故事要以悲剧收场时,蒲松龄就将笔锋一转,让她们进入异域幻境,在某些鬼神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有情人最终还是成了眷属,并双双返回人间,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当中存在着作者的幻想成分,也正因为这幻想,才使故事显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蒲松龄笔下有着丰富的鬼狐世界,有着神秘的人和传奇的故事,人与鬼狐的来往很频繁,或人入幻境,或鬼狐化为人走进凡间。这些都使得《聊斋》中的女性异于一般的凡人。
  曾衍东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已脱下了那层神秘的面纱,褪去了传奇的色彩。虽然曾衍东也写了不少女鬼或狐女,但更突出的女性形象是那些凡间女子,虽然她们的故事较为普通,但很真实动人。可惜这些形象大多线条粗糙轻浅,如一幅幅粗线条的人物速写,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曾衍东的笔触远不如蒲松龄细腻、生动和传神。另外,曾衍东还忽略了环境对人物性格的烘托作用,曾衍东似乎无意于环境描写,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什么背景衬托,愈显单薄。故《小豆棚》的艺术感染力远远不如《聊斋》。

  引人注意的是,平常人事的增多,是《小豆棚》的一个特色。书中写了大量平常人的故事,如《小李儿》、《张二唠》等等。其中某些篇章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十分成功的,虽然为数很少,却值得肯定。她们不像《聊斋》中的狐女鬼魅那样有着超人的神力,她们凡胎肉身,食人间烟火,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她们中有妓女有村姑,地位卑微,像地上的沙子一样普通。但她们却有着凛然的傲骨和骄人的风采,特别是在危急的时候,她们往往与众不同,表现出平常人的不平常来。这些女性形象首先在地位上已经是以独立的姿态出场,而非男性的附属。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下意识地竭力挣开封建的枷锁,展现了封建社会里一些清醒独立的女性特有的风采和气骨。这些女性形象饱满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聂小玉》的主人公聂小玉,身为优伶,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不畏流言,很有主见。更难得的是这个弱女子还有富贵不能淫的气骨和死而不屈的精神。初识瞿秋山时,他正贫寒不能自给,聂小玉毅然伸出援手。后来二人由相慕到相知,最后相爱。聂小玉拒绝了许多达官贵人,与瞿秋山生活在一起。后来瞿秋山考取了功名,担任官职。有一次奉命深入荒山野岭围剿匪贼时被俘,匪贼首领见小玉之美而动心,百般利诱却终不得,后以死相迫,聂与瞿从容地双双殉情。这个平常人的故事就到此为止,并不像《聊斋》中的《连城》那样,死后爱情故事仍在阴间一波三折地继续,并在阴间偶遇友人,得到帮助,遂双双生还,再回到人间作恩爱夫妻。《聂小玉》多了一些现实的残酷和平常人的无奈,少了《连城》的幻想、传奇色彩,但更真实动人。
  同样是刻画一些独立的普通女性的篇章还有《翠柳》、《齐无咎》、《浣衣妇》等等。这些女性各具特点,比如婢女翠柳棋艺高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轻轻松松地把目空一切的棋坛名手打得落花流水……她们的出现,是书中难得的一道亮色。这些女性虽没有《聊斋》女性的生动丰富和浪漫神秘,却多了几分真实朴素和普通人的亲切。
  
  四、《小豆棚》的艺术特色——从《聊斋》到《小豆棚》的转变
  
  《小豆棚》很明显受到《聊斋》的影响,但《小豆棚》的艺术成就远远低于《聊斋》。在叙事为文时,《小豆棚》没有传奇笔法,想象贫乏,也不懂虚构、剪辑。故事大多平淡无味,情节简单,没有曲折起伏。如前所述,史传文学影响了《聊斋》的形式体制,而这一点又被《小豆棚》所沿袭。
  其实,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不仅仅在形式体制上,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史传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实录”精神就影响到了古代小说的创作,使小说的创作也贯彻了“实录”精神,即小说创作也像写信史一样,甚至连细节都要求符合生活的真实,这就势必导致小说缺乏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小说毕竟不是信史,小说有别于信史的最大特点是它可以想象虚构,剪辑加工,它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只要有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远比生活的真实广阔自由,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蒲松龄显然是懂得这一点的,所以,虽然《聊斋》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但并没有被它约束,《聊斋》是“创造性地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这主要表现在蒲松龄善于并且是有意识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虽然“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9] (P179)。这一点可以用《聊斋》的情节设置的艺术性证明,蒲松龄有意识地造奇设幻,情节设置颇见匠心,往往一波三折,变幻莫测,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10]。
  遗憾的是,《小豆棚》对《聊斋》用传奇法以志怪的笔法模仿得犹如邯郸学步,虽较之于魏晋志怪,叙事较为委婉曲微,但绝大多数篇章远远未习得《聊斋》神韵,尤其在情节设置方面,更无法与《聊斋》相提并论。但也有例外,“物类”中的一些动物故事特别值得关注。如《义鸟亭》、《鹦鹉辞》、《猴诉》、《鹰》和《鱼跃》……其艺术价值非常高。
  民间文学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使《聊斋》获益匪浅,也滋润了《小豆棚》的创作。中国古典小说最初的源头来自民间,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始终同民间文学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少文人作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或直接加工民间故事、传说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蒲松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11]。《小豆棚》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从民间文学中获得了题材和灵感,创作出了全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即“物类”中的一些动物故事,虽数量不多,却很有价值,这些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引人入胜,情节曲折动人,这些动物形象有一定的人格化倾向,但又不同于民间文学范畴内的动物故事,因为它们并不完全人格化,它们褪去了鬼怪狐魅的神异色彩,带上了浓浓的人情味,具有人类的一些品质,如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等等,当然它们还保留着作为动物的本性特征,曾衍东笔下的动物有更多的平常性和真实性。《鹦鹉辞》说一个太学生李某,性好音,养了一只鹦鹉,日夜调教,逾年而能歌。不料乡里的邑令看中了鹦鹉,强令以百金卖之。李某虽然万分不愿,却无法抗命,只好忍痛割爱,“歌哭尽日乃去”。邑令得到鹦鹉心中欢喜,大会宾客,命令鹦鹉当场唱歌,鹦鹉却不出一声,“不食数日死”。鹦鹉与主人李某感情深厚,一旦被迫易主,宁愿饿死。此情此义,很是难得。
  而《猴诉》是这些动物故事中情节最为曲折,篇幅最长,也最吸引人的。故事讲某乞丐以半乞讨半耍猴为生,他与猴子相依为命,食同器,寝同被。行乞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个无赖乞丐,猴子看到他“即变面作吼,怒形声色”,主人却怜悯他,分给他食物。无赖乞丐巧妙的伪装很快就赢得了猴子主人的信任和友谊,他们很快就成了心腹之交,从此便结伴行乞。由于猴子的主人除了乞讨还耍猴挣钱,收获较丰,所以他常常把钱分给无赖乞丐。不料无赖乞丐见财忘义,日久竟生贪念,设计谋杀了猴子的主人并想夺走猴子。猴子机灵,看机咬断绳子,逃走了。
  猴子并没走远,它来到了衙门,在门前哀号数日不停,路人见了都心生怜悯。衙役给了猴子食物后就赶它走,但猴子怎么也不肯走。猴子的异常引起了太守的注意。当猴子拉着衙役的衣服似欲走之时,太守便叫衙役依着猴子,猴子把太守等人带到主人被杀的地方。太守发现了乞丐的尸首,知道猴子有冤情。太守深感其诚,决心帮助猴子抓住凶手。于是太守派人跟着猴子在集市上到处转,以期找出凶手。历经数十日,猴子终于发现了那个无赖乞丐,猴子直扑上去,衙役紧跟着上前,不一会儿就抓住了凶手。乞丐在公堂上供认了罪行并得到了惩罚。猴子了了心愿之后,穿上卖艺时穿的衣服,戴上帽子,像人类一样向太守鞠躬行礼,然后跑到顶楼,长号几声,坠地而亡。这个故事感人至深,无赖乞丐与猴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行文时饱含深情,爱憎分明,叙事一气呵成,简洁利落,情节起伏,错落有致,松弛有度,读后让人唏嘘感叹,难以忘怀。
  从书中看来,这些故事并非作者独立创作,而是整理记录和修改润色当时流传颇广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而成的。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在笔者看来,其艺术成就在书中却是最高的。曾衍东为清代民间文学的保存作出了贡献,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我国的民间文学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陈汝蘅.说苑珍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清)曾七如.传[A].小豆棚[M].南山点校.湖北:荆楚书社,1989.
  [3](清)曾衍东.自序[A].小豆棚[M].盛伟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4.
  [4]徐文君.仿《聊斋》之作:《小豆棚》初探[J].蒲松龄研究,2003,(3).
  [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6]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8]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古典小说十讲[Z].北京:中华书局,1972.
  [9]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11]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