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回味胡主席在纪念抗日战…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
抗日战争中升起的记者新…
薛绍徽《满江红》词序弥…
对中国研究及中国在世界…
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
战争,知觉与思维的模式
“文学”与“大东亚战争…
战争文化背景下的文论—…
“读图时代”的图文“战…
最新热门    
 
辽沈战争与清代通俗小说的宝物崇拜

时间:2009-8-8 16:53:30  来源:不详
炮,长五尺,重五百斤,食药一斤半,子重三斤。御制威远将军炮,又有浑铜炮。”[12]何以这些大炮屡称“大将军”?应当说,这是对战争中决定力量的最高评价——古代重将不重兵,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卒多少在战争中往往忽略不计,而将才则不可或缺。类似这些统治者的民族心理,必然会触动一些汉族文人,使他们诱发和强化宝物幻想。
正是在这样一些民俗心理的支配下,深层意识中,清人的兵器崇拜意识,就有如水中的冰山,经常要露出水面一部分,还往往采取变化的形式和观照外部世界的眼光。陈其元《庸闲斋笔记》称:“英领事阿查里言:伊前年从军往征一属国,所统之师船兵力不厚。惧一时不能制胜,乃造千斤重炮子十余枚,至其国之海边,夤夜用人扛抬上岸,行十余里,散置之地。归船,乃发空炮数十声。次日,其国举兵拒战,行至中途,见炮子,惊其大,且讶其击至十数里之远,以为不能抵敌,遂遣使乞降。于是宣布威德,取成而还。其实伊国本无此大炮,亦并不能制此大炮也。兵行诡道,外国亦然。”无疑,这一心理的生成,早在对于明末战争的感受和最初的回忆思考之中,就已经形成了。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64-2268.
  [2] 南炳文,等.明代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4.
  [3] 李国祥,杨 昶.明实录类纂[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1100-1101.
  [4]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76-1477.
  [6] 孙文良,李志亭,邱莲梅.明清战争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7] RayHuang. The Liaotuang Campaign of 1619[J].Oriens Extremus,1981,(28):30-54.
  [8] 侯忠义.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780.
  [9] 佚名.薛丁山征西[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10.
  [10] 俞万春.结水浒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3:433-435.
  [11]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0:539.
  [12] 马学良.中国近代文学大系[M].上海:上海书店,1992:215.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