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一…
假如五四时期的北京需要…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宋元时期的风水名流
中国各个时期的学历证
唐宋已有“黄金周” 每…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
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最新热门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时间:2009-8-8 16:53:53  来源:不详
实,流宕而忘返”,并从劝善惩恶的实用功能出发,对《史记》、《汉书》收录辞赋予以否定。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所表现的的观点更为偏激:“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此论竟然把王朝的衰亡归罪于辞赋。杨炯从风骚传统上否定汉赋,其《王勃集序》云:“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柳冕甚至认为辞赋是亡国之音,其《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云:“至于屈、宋,哀而以思,流而不反,皆亡国之音也。至于西汉,扬、马以降,置其盛明之代,而习亡国之音。所失岂不大哉!……子云知之,不能行之,于是风雅之文,变为形似;比兴之体,变为飞动;礼义之情,变为物色。诗之六义尽矣。何则?屈、宋唱之,两汉扇之,魏晋江左,流波不反矣。”这是传统的风雅政教思想的体现。
  在“去经典化”的倾向中,人们对于汉赋的重要作家也有许多的指责,尤其是对司马相如和扬雄。由于俩人在生活经历、政治仕途上有些所谓的“污点”,他们的人格乃至辞赋作品都受到批评。如《东坡全集》卷92载苏轼说:“相如遂窃妻以逃,大可笑。其《谕蜀父老》云以讽天子,以今观之,不独不能讽,几殆于劝矣。谄谀之意,死而不已,犹作《封禅书》。相如真可谓小人也哉!”晁说之《景迂生集》卷3“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之言,迂于事而近谀。”_7J黄震《黄氏日抄》卷46云:“《封禅书》祸汉天下于身后,且祸后世,罪不胜诛。”《黄氏日抄》卷47云:“相如素行不谨,立朝专是逢君之恶。或者犹以其文墨取之,不知《大人》等赋,《封禅》等书,正其逢君之具也。吁!尚足置齿颊间哉?”对于扬雄,苏轼《答谢民师书》批评日“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并认为扬雄的仿作内容肤浅简陋,“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朱熹《楚辞后语·反离骚》解题中批评:“雄固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乃《离骚》之谗贼矣,它尚何说哉!”在《楚辞辨证·晁录》中又指出:“雄乃专为偷生苟免之计,既与原异趣矣;其文又以摹拟掇拾之故,斧凿呈露,脉理断续,其视宋、马犹不逮也。”这样的批评,使人们对汉赋作家产生轻视和抵触心理。
  当然,全面来看,唐宋时期对汉赋的评论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这对于经典化的过程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汉赋的理论总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来说有些倒退,没有系统的理论阐发。就零散的评论来看,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1 汉赋的发展。关于汉赋的发展历史,前代已有较多的评论,尤其是《文心雕龙》,对汉赋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唐人对此问题的认识,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传统。如《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其后逐臣屈平,作《离骚》以叙志……宋玉,南国词人,追逸辔而亚其迹……贾生,洛阳才子,继清景而奋其晖。并陶铸性灵,组织风雅,词赋之作,实为其冠。自是著述滋繁,体制非一。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扬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马、王、杨为之杰;东京之朝,兹道愈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班、傅、张、蔡为之雄。”基本上勾勒了从先秦以来辞赋的发展情况。把屈原、宋玉看成汉赋的渊源。白居易《赋赋》云:“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这又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萧统《文选序》的观点。范仲淹《赋林衡鉴序》:“人之心也发而为声,声之出也形而为言;声成文而音宣,言成文而诗作。圣人稽四始之正,笔而为经;考五声之和,鼓以为乐。是故言依声而成象,诗依乐以宣心;感于人神。穆乎风俗,昭昭六义,赋实在焉。”这是继承《毛诗序》的思想传统,总论赋的产生及其作用。

  2 汉赋的价值。对汉赋持反对意见者不少。他们用不同的标准衡量汉赋,如儒家诗论中传统的讽喻标准,真实性标准等等,这些标准前代都用过。在批评的同时,也有肯定。如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说:“汉之盛时,有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能文,其文辞以传。”杨时《送吴子正序》说:“若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相如之徒,继武而出,雄文大笔,驰骋古今,沛然如决江、汉,浩无津崖。”
  3 汉赋作家、作品。对人格、作品予以批评否定的很多,尤其是司马相如和扬雄。但也有推崇的,如《朱子语类》卷139云:“林艾轩云:司马相如,赋之圣者。扬子云、班孟坚只填得他腔子,如何得似他自在流出?”《楚辞后语》评班婕好《自悼赋》:“至其情虽出于幽怨,而能引分以自安,援古以自慰,和平中正,终不过于惨伤。又其德性之美,学问之力,有过人者,则论者有不及也。呜呼贤哉!《柏舟》、《绿衣》,见录于经,其词义之美,殆不过此云。”许觊《彦周诗话》云:“(王)丰父尝与仆言:班孟坚《两都赋》,华壮第一,然只是文词。若叔皮《北征赋》云:‘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而筑怨’。此语不可及。仆尝三复玩味之,知前辈观书,自有见处。”
  4 汉赋创作手法。对于汉赋中的模拟倾向,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并未完全否定,认为文学创作都有一定的模仿阶段:“扬雄作《太玄》以准《易》,作《法言》以准《论语》,作《州箴》以准《虞箴》;班孟坚作《二京赋》拟《子虚》、《上林》;左太冲作《三都》拟《二京》;……枚乘作《七发》,而曹子建述《七启》,……虽华藻随时,而体律相仿。”洪迈《容斋随笔》卷7则对模拟提出批评:
  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以为《七林》,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以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间》,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写,其病与《七林》同。
  《容斋五笔》卷7也指出:
  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目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鸟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二京赋》以凭虚公子、安处先生,左太冲《三都赋》以西蜀公子、东吴王孙、魏国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一律,无复超然新意稍出于法度规矩者。
  这是对汉赋模拟风气的批评。汉赋作家不仅模拟前代的屈原等人,也模拟当代的枚乘、东方朔。模拟的思想根源在于经学的思维模式,往往以前人的作品为榜样,缺乏自己的创新。对于汉赋夸张、想象的手法,前人也多有批评。左思在《三都赋序》立足于“征实”,批评汉赋作品中不少记载失实之处:“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桔夏熟;扬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非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唐宋时期,人们的认识有了变化,如王观国《玉海》卷7指出:“上林、甘泉、西都、东都,皆王者居处游燕之地,四海九州珍异之物无不毕聚,是宜赋者之所夸美。而太冲独责以‘假称珍怪,虚而无验’,则误矣。”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实际上,汉赋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是文学自觉的体现,今人龚克昌先生曾指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魏文帝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的根据是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也就是近代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根据鲁迅先生这个标准,或用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谓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的标准,我都认为,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至少可以再提前350年,即提前到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身上。
  这是对汉赋艺术的高度评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时期的文人,大多数从实践上学习汉赋,创作辞赋,具有崇尚经典的意识,但同时又从理论上存在着“去经典化”的倾向,他们没有专门的理论体系,甚至没有《文心雕龙·诠赋》那样的理论文章,而大量零散的、感性的批评,造成了汉赋在此时期研究的表面化。也正因此,唐宋时期没有从理论上很好解决汉赋存在的合理性。毕竟,汉赋作为一代文学,在汉代文坛上独树一帜,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各种层次的选择与评论,逐渐被人认可。唐宋时期理论上的弱化,使汉赋的经典化过程显得力量不足。
  
  三
  
  对于汉赋的注释、选辑、摘引等,也是经典化的途径之一。唐宋时期这方面的成就为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奠定了基础。
  1 唐代的“文选学”。《文选》是唐前文学作品的经典,开篇即从赋人手,全书共收赋作55篇,其中汉赋23篇,另有《吊屈原文》、《七发》、《难蜀父老》、《答客难》、《解嘲》、《答宾戏》不以赋名篇实则为赋的6篇。唐代注《文选》者颇多,重要的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的“五臣注”,尤其是李善的《文选注》最有影响。李善注《文选》内容广泛,涉及多个方面,有作品的解题、作家小传,还有文字校勘、释义,除征引前人的注释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文献以资注释。“文选学”的盛行,对于汉赋的经典化有重要作用;一是扩大了《文选》中汉赋作品的传播,二是进一步巩固了汉赋经典作品的地位。
  在注释汉赋方面,还应特别注意唐代以来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注释,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等,对于收录的汉赋作品进行了详细注释,为以后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前三史”收录整篇汉代辞赋作品的情况,据笔者初步统计,大致如下:
  《史记》9篇: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难蜀父老》、《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东方朔《答客难》(褚少孙补《东方朔传》)。
  《汉书》24篇:贾谊《吊屈原赋》、《鸱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难蜀父老》、《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扬雄《反离骚》、《甘泉赋》、《校猎赋》、《河东赋》、《长杨赋》、《解嘲》、《解难》、《酒赋》,汉武帝《李夫人赋》,息夫躬《绝命辞》,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班婕好《自伤赋》,班固《幽通赋》、《答客戏》。
  《后汉书》12篇:冯衍《自论赋》,班固《两都赋》,崔驷《达旨》,崔篆《慰志赋》,蔡邕《释诲》,马融《广成颂》,张衡《应间赋》、《思玄赋》,杜笃《论都赋》,赵壹《穷鸟赋》、《刺世疾邪赋》,边让《章华台赋》。
  这三部史书收录了大量的汉赋作品,对于保存汉赋作品起了积极作用,也加强了史传的文学色彩,对此,笔者曾有专文论述。
  宋代王观园《学林》、王应麟《玉海》、洪迈《容斋随笔》、朱熹《楚辞集注》等,都对汉赋的语词、名物等有详细考释。这说明汉赋在宋代有较大的市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学习和接受汉赋,对汉赋的经典化具有积极意义。
  2 唐宋时期的类书。类书摘录汉赋最多的是《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据踪凡先生统计,四大类书摘录汉赋多达248篇,占今存汉赋总篇数的90.55%。我们进一步来看,被四大类书同时摘录的作品有24篇:贾谊《鹏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美人赋》,扬雄《酒赋》,傅毅《舞赋》,崔驷《七依》,班固《西都赋》、《东都赋》,李尤《平乐观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舞赋》,马融《长笛赋》,崔琦《七蠲》,徐干《齐都赋》、《七喻》,王粲《游海赋》、《大暑赋》、《七释》,陈琳《武军赋》,刘桢《鲁都赋》。
  这些作品中有10篇见于《文选》。有的作品被多次摘录,如张衡《西京赋》在《太平御览》中就被摘录20多次。如果将范围再扩大一点,被三种类书收录摘引的作品有:贾谊《鹏鸟赋》,枚乘《梁王菟园赋》,刘安《屏风赋》,司马相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